Sunday, January 5, 2014

政治容許下的必要之惡.而犧牲小資者?

金融巨獸 富國肉中刺


圖/經濟日報提供
在約十年前,決策者普遍認為相對富裕的國家已成長、或進化到不會爆發金融危機的階段,因為富裕國家的金融市場變得更高度發展,大企業也知道如何分散風險,而且歐美的實質經濟遍布整個大陸,還有什麼規模的危機會大到撼動歐美金融體系?
後來證明,這個觀點完全錯誤。想想2003年來發生的事,歐美金融體系已證明能破壞實質經濟穩定,金融體系以龐大規模創造和不當管理風險。大銀行也迅速成為麻煩最大的業者。
問題不在缺乏人才,而是這些人的薪水多寡,決定於未適當調整風險的權益報酬率(ROE)。在這種情境下,聰明的做法是儘可能借款,尤其是如果大家都認為情況不妙時,能從政府取得保險金。
當中等所得的「新興市場」因為銀行體系的扭曲誘因,而遭遇金融危機時,最明顯的反應就是推動改革,讓銀行更安全。這些銀行的經營者可能大力反對改變-沒人想終結能賺錢的計畫,但即便是最有影響力的經營者,在危機後也沒有太大的權力。其他產業的知名人士都非常惱怒銀行業過度涉險,所造成的擔保品損失。
在多數中等所得國,金融業產值頂多占生產毛額(GDP)的幾個百分點,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利益團體是出口導向的製造商等,例如南韓三星。
相較下,英美等國家的金融業產值占GDP比率高很多(占GDP的7%到9%,依計算方式而異),原因是經濟富足和人們都想存錢過更好的退休生活,不斷累積金融資產。
此外,因為富裕國家都能在短期內發行大量政府公債,也擁有具備限制通膨可信度的央行,因而能提供大量支持(不管是直接或間接),避免知名金融業者破產。
現代英美國家沒有產業願意在政治領域對抗大銀行,金融業高層主管因而持續享有維持公共財政的莫大特權,政治人物也繼續尊重似是而非的智慧-美國是全球穩定的基石,讓金融業維持現狀對國家利益很重要。
不過,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獲得這種規模的保險金。若許多屋主在危機期間能獲「流動性貸款」,財務就能改善,但這種信用卻不成比例地提供給大型金融中介商及其經營者。這樣不公平。這些業者和經營者從一開始就維持和強化問題根源的扭曲誘因。
過去五年來情況日益明顯,美國等富裕國家將被這個問題糾纏很久。金融業已大到成為政治人物的雇主和捐款人。政府也發展出足夠的能力,在危機中支持大銀行及其債權人,但卻不足已改變支持的條件。
中等所得國家在本國危機後的表現較好,不過,隨著這些國家日益富足,也將落入富裕國家陷阱。金融業崛起是成功的象徵,這個產業在維持經濟發展時的助力也最大。但大型金融機構的政治權力會造成麻煩,因為這掩蓋了易於崩潰的高度民間槓桿。
這些影響力龐大的企業及其交遊廣闊的員工,2014年將繼續努力,提高政府免費提供大量保險金的意願。
(作者Simon Johnson是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編譯簡國帆)


全文網址: 紐時專欄/金融巨獸 富國肉中刺 | 國際財經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2/%E7%B4%90%E6%99%82%E5%B0%88%E6%AC%84%EF%BC%8F%E9%87%91%E8%9E%8D%E5%B7%A8%E7%8D%B8%20%E5%AF%8C%E5%9C%8B%E8%82%89%E4%B8%AD%E5%88%BA-8404254.shtml#ixzz2pUH5I7kM
Power By udn.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