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9, 2013

美製造業重生


美國製造業復興象徵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商品價格、商品生產大國和新興市場可能是輸家。
(彭博資訊)
美國製造業浴火重生象徵全球經濟的結構調整,可望提振美國的長期經濟成長與美國資產價格,而商品大國和新興市場可能成為輸家。
過去兩年,農業、金屬和能源價格下滑,股市卻上漲。全球主要央行採行寬鬆措施是支撐股市的重要因素,但這無法解釋何以大宗商品和能源未受惠。
摩根士丹利公司經濟學家普拉丹(Manoj Pradhan)指出,部分因素是供給面問題,但更重要的是全球經濟正發生重大結構改變。他說:「美國追求再工業化,意味經濟可能重回永續成長,成為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競爭者,而不是過去50年來新興市場出口的消費者。」

圖/經濟日報提供
美國製造業復興的原因眾多,例如薪資差異比過去五年或十年前小很多,而美國境內提供新的能源供給來源,也為當地製造業帶來價格優勢。3D列印在內的新科技也正改寫全球供應鏈法則,讓製造地點更易於貼近消費者。不同於過去仰賴金屬模具、以原物壓鑄成品的製程,3D列印使用塑膠或其他材質噴出成品。
除先進科技以外,能源成本降低將使美國得以與中國或其他新興市場競爭。
但美國勞動成本和資金成本相對較高(與中國相比),這意味美國事事都要更講求效率,包括使用大宗商品在內,這不利於未來的就業,但有利美國稅收。
如果確實是美國製造業復甦壓低了大宗商品價格,未來可望出現更多例證。頁岩油和3D列印雖是眾所皆知的潮流,但可能僅處於初期階段。
這對大宗商品價格走勢,以及澳洲、俄羅斯和巴西等商品大國來說,都是壞消息,這些國家可能已過度仰賴國際市場對原物料的強勁需求。長期影響複雜難料,但勢將衝擊所有資產價格,包括從貨幣和俯瞰雪梨港口的高檔公寓。
如果其他條件無異,美國公債可能是較佳的投資標的,因為屆時美國不僅能源獨立,且在國內市場製造和銷售更多產品。
這當然是長期趨勢,而且可能因為其他眾多因素(如美國國內疑慮和他地發現新能源蘊藏),導致速度放緩或方向逆轉。到時會有新的贏家和輸家。
但未來五到十年間,投資人有充分的理由留心大宗商品價格走勢,並審慎樂觀看待美國資產。


全文網址: 美製造業重生 衝擊新興國 | 國際財經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952163.shtml#ixzz2VjGY67op
Power By udn.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