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創業家比率 台灣全球第8
|
全文網址: 超級創業家比率 台灣全球第8 | 國際財經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2/8642639.shtml#ixzz30EhaYDlS
Power By udn.com
超級創業家比率 台灣全球第8
|
法經濟學者:貧富不均更惡化
|
| ||
紐約時報報導,法國經濟學者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著作「廿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在全球經濟學界投下了一枚震撼彈,揭穿當代資本主義的偽善面具,並預測工業國家的貧富不均情況將更加惡化,對民主政治的公平、正義價值造成深沈且惡質的衝擊。
著名經濟學者米拉諾維奇稱此書為「經濟思想的分水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說,此書「將是今年、且可能是十年內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該書已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書中最震撼的觀點是,二次大戰後卅年間工業國家出現的貧富差距縮小,只是一段「反彈波」,之後又再度擴大,未來更將持續惡化。 皮凱提研究工業國家幾世紀來的財富累積及經濟成長統計數據,顯示由資本所創造的所得成長率,是經濟成長率的好幾倍,亦即所得流向工資的比率持續縮小,而且工資成長率鮮少超過經濟成長率。尤其當人口及經濟增長速度減緩時,貧富差距便急速擴大。 書中指出,二戰後貧富差距一度縮小,是因經過一戰、經濟大恐慌及二戰,嚴重摧毀私人資本累積。二戰後由於人口及經濟增長異常快速,加上提高富人稅賦,皆有助於縮小貧富差距。但之後又回歸到傳統的型態,即資本的年報酬率達到百分之四或五,而經濟年成長率僅百分之一點五左右,因此貧富差距又告擴大。 他指出,「資本報酬率可能永遠超過經濟成長率;人類史上大部分時間都是如此,而且有理由相信未來仍將如此。」 他認為貧富不均本身並非不能接受,但前提是必須能激發個人創新及創造財富,再配合累進稅率及其他措施,而使整個社會生活更加富裕。 他也強調,民主並不只是「一人一票」,而是對機會平等的承諾。他指出,「當所得極度不均,從而使政治影響力及取得知識與資訊的能力極度不平等時,民主制度便很難運作」。 皮凱提的政策觀點包括:對實質財富(扣除負債)全面課徵累進稅;但稅金不應交予無效率的政府,而應重分配給資本較少的人。他說,淨財富是比淨所得更好的課稅指標;「我建議對僅擁有小額財富者,財產稅率應降低一半,或四分之三。」 |
西班牙青年湧入倫敦 找「錢」途
|
| ||
愈來愈多西班牙青年不堪國內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受工作遠景吸引,或為了學英文,而過海湧入倫敦,但他們跳出原有困境,經常又陷入一堆新難題。
東歐人湧入英國,英國人要迎還是拒,辯論很多,西班牙年輕族群到來,大致上不曾引起太多注意。 去年有5萬1000多西班牙人來到英國,大多在34歲以下,成為僅次於波蘭人的第二大新到族群。巴塞隆納足球迷俱樂部倫敦分部會長馬納斯說:「過去兩年來,來這裡找前途和學英文的西班牙人大量增加。」和東歐人不同,西班牙年輕人前往英國,大多不是長住,而是看上英國比較好的遠景,等國內光景好轉就回家。 青年失業率高達55% 目前西班牙青年失業率高達55%。西班牙房市泡泡漲了十年,在2008年泡沫化,整個經濟一蹶難振。 馬納斯在英國已15年。他表示,新到的西班牙人主要20到30歲,「受過不錯的訓練,但在西班牙就是找不到工作」。 學英文 盼幫履歷加分 也有人的目標只是學英文。這樣的話,來倫敦也勝過去歐洲其他城市。 莎拉和馬克是一對情侶,去年10月在倫敦酒吧找到工作。22歲的莎拉是合格教師,男友有影音產品經歷,兩人如果要在各自的本行裡出頭,懂英語都能幫大忙。 23歲的馬克說:「我英文程度太差,在我這一行裡捧不到什麼好飯碗。」 物價高 一天工作12小時 倫敦活力充沛,都會性格也吸引人,就是生活費高。羅培茲的伴侶為一家大型時裝屋設計鞋子,能夠在財務上支援他,但他的生活用品必須使用廉價貨。 狄格娜說:「倫敦什麼都貴,交通,住宿,無一不貴。在這裡撐一個月就算不錯,我有些朋友沒撐這麼久。」她的辦法是努力工作,而且做兩個工作,幾乎一天都不休息。 馬克說:「在這裡,一天工作12到14小時是常事。」他在酒吧拿每小時6.31鎊(台幣315元)的最基本工資。 |
委瑞內拉購物中心 沒貨可買
|
| ||
即使社會主義傾向的政府經常轟擊資本主義與消費心態,盛產石油的委內瑞拉民眾仍然熱愛購物。但是,很多購物中心內的商店如今都停止營業,依舊開門的商店也幾乎沒有東西可賣。 委內瑞拉購物中心商會會長伊特里亞哥說:「購物中心就像國家的櫥窗,來到我們國家的訪客都會發現,自2013年到現在,這個行業已經衰敗,陷入混亂。」 伊特里亞哥警告,購物中心產業提供58.6萬個就業機會,該行業如果崩潰,對通貨膨脹高達57%、成長有氣無力的委內瑞拉經濟,將是一大重擊。 食品與基本物資短缺在委內瑞拉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購物中心一向都保持繁忙,消費者仍能採購滿滿的其他用品,甚至知名的國際品牌與奢侈品。 激劇的改變出現於去年11月,當時民粹派的總統馬杜洛採取嚴格進口管制措施,下令家電到鞋子等各種商品價格必須降價,有些降幅甚至高達七成。 在配合這場「經濟戰爭」的同時,政府並推行所謂的「公平價格法」,限制商人的利潤率不得超過30%。 Zara服飾店的經理說:「商品大打折扣後,我們很快就沒有東西可賣,我們已經賣掉最後一件衣服,新品不知何時能到貨。」 然而,委內瑞拉的多數消費用品來自進口,在政府嚴格控制外匯的情況下,美元等強勢貨幣很難取得,重新補貨更是談何容易。 更加複雜的是,委內瑞拉實施三種官方匯率,美元的匯價可以從1美元兌6.3波利瓦到兌將近50波利瓦不等,而4月中的黑市匯率更飆到1美元兌60波利瓦以上。 |
政府瘦身「愈減愈肥」 10年增逾9千人
|
| ||
政府財政困窘,力行「瘦身」,但銓敘部昨天公布統計數據發現,全國公務人員人數「越減越多」,十年增加超過九千人,達到卅四萬六千多人;增加主因在地方政府用人數攀升,新北市、台中市公務員人數年年增加,新北市去年更大增兩千人。 銓敘部統計,民國九十二年推行公營事業民營化,全國公務人員人數在此後兩年間大減三萬一千多人;但自九十四年開始,公務人員每年以一千至兩千人不等,持續升高。去年全國公務人員人數攀升至卅四萬六千人,比前年增加兩千一百九十八人,創九年新高。 其中中央機關算是「瘦身」有成,公務人員人數從九十三年底的廿萬一千多人,每年約降數百人至千人不等,截至去年底降到十八萬七千零六人。 但地方政府則「瘦」不下來,還「增重」不少。以五都為例,新北市、台中市員額幾乎年年增加;新北市增加幅度最大,十年來增加五千多人,增幅達三成四,光去年就比前年增加兩千零卅人。台中市十年來也增加二千多人,增幅一成九。 相對之下,另三都用人則節制得多。台南十年來增百分之三,高雄增幅小於百分之一;台北市人力精簡效果最佳,十年來減了四千多人,減幅百分之十五。 五都之外,澎湖縣用人增加最多,十年來由一千八百多人,增至二千八百多人,增幅逾五成。桃園縣十年來增幅二成七,也很驚人。 銓敘部的報告引起政府組織改造精簡人力政策不力的質疑,但人事行政總處澄清,中央機關公務人員人數確實減少了,地方政府用人增加,才是公務人員總人數增加主因,「地方不是財政困窘嗎?為什麼還多用這麼多人?」 但據了解,中央機關「帳面」上用人雖減少,但還有不少未列入統計的「黑數」,即派遣人力。中央機關去年雇用一萬名左右的派遣人力,但各縣市政府的派遣人員加起來才三千人。 人事行政總處副人事長張念中對此表示,派遣與約聘雇人員是用業務費支付薪資,而非人事預算費,對人事預算沒有影響。 |
美債市失衡 證管會調查
|
| ||
美國債市失衡的發展,已引起美國證管會(SEC)關切。SEC不只調查大型投資人是否運用影響力取得優惠價格與特殊管道,也擔心隨著決策者準備調高利率,債市五年多頭行情告終可能帶來的影響。
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投資長葛洛斯(Bill Gross)與貝萊德執行長芬克(Larry Fink)合計管理3兆美元債券,規模相當於整個德國經濟體。 這兩家公司自2008年來增持債券一倍,增幅高於市場的50%。 根據彭博資訊彙整的資料,橋水聯合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s)與BlueCrest資產管理公司等大型避險基金業者,也增持債券一倍。不過,聯準會(Fed)資料顯示,美國投資銀行同期卻減持債券部位。 帝國資本公司(Imperial Capital)信用交易策略師特耶夫斯基說:「觀察債市出現重大賣壓時交易的買方是誰很有趣,那代表巨大的風險。債市已接近漲勢告終階段,這點千真萬確。」 大型基金支配債市,等聯準會從空前低點調高借貸成本、促使債券價格下跌時,可能讓投資人更難出售債券。大型基金拋售債券時,可能堵塞狹窄的出口,使爭相從債市跌勢脫身的所有投資人更難賣出。 在監管機構持續注意大到不能倒的銀行業者帶來的金融市場威脅時,風險已逐漸移轉到基金經理人。信貸危機後銀行業者已縮減用來幫助客戶交易的資金,銀行在債市的角色降低,導致債市更易受基金經理人行動的漣漪效應影響。 Sage顧問服務公司投資長史密斯說:「談到固定收益管理,也有寡頭的問題,這有利有弊,當市場疲弱、表現不佳,賣壓出籠時弊端就將顯現。」 |
亞洲打貪腐 傷到經濟成長
|
| ||
美銀美林駐香港經濟學家盧婷預估,中國財政支出銳減可能使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減少0.6個百分點,導致GDP成長率降到約7.2%。 在印度、印尼和菲律賓,官員也寧願避免支出,以防捲入貪汙醜聞。盧婷說:「即使是清廉正直的官員也對提出新計畫懷有疑慮」,結果是使經濟在出口疲軟、消費低迷的時期又缺少了政府投資,造成預算沒花完、基礎建設無以為繼的局面。 盧婷估計,中國官員去年的花費比2012年減少人民幣3,260億元(527億美元),這波非正式的支出緊縮行動將反映在今年銷售與固定資產投資成長減弱的趨勢上。 花旗經濟學家崔尼代表示,馬尼拉去年爆發的貪汙醜聞也使政府支出變少;他估計菲律賓政府去年預算赤字約1,910億披索,低於赤字目標2,380億披索(55億美元)。 反貪浪潮也重塑了印度政壇勢力分布,使舉著反貪旗幟的小老百姓黨(AAP)得以加入聯合政府,反對黨領袖莫迪的人氣扶搖直上。 印度國防部日前要求政府調查勞斯萊斯,是否利用外部顧問非法取得在印度的合約。兩個月前印度才因AgustaWestland被控對官員行賄,取消與該公司價值5.56億歐元的直升機合約。 經濟學家說,這類調查導致對印度的新投資案快速減少。摩根大通指出,受通膨、資金成本升高、法規障礙與這類貪腐案調查影響,印度的企業投資占GDP比重已降到九年來新低。 |
蘋果向三星求償22億美元 怎麼算的?
|
| ||
蘋果和三星電子的新一波訴訟8日召開第二場聽審會,蘋果委託的損害專家指出,蘋果向三星求償22億美元,是根據蘋果指控被侵害專利後所損失的獲利和合理授權金。
蘋果求償的部分金額,來自這段期間消費者選擇購買三星產品、而非iPhone所損失的獲利,以及向三星逾37種侵權產品收取的授權金。 蘋果專家證人、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豪瑟提出智慧手機消費者需求調查的修正版本,除了顯示消費者願意付錢買專利為蘋果所有的「滑動解鎖」專利,也納入若三星產品未擁有和蘋果相同的整體搜尋功能、消費者的購買意願會下滑5%。 他估算,消費者願意花32美元到102美元,購買蘋果指控遭侵害專利的功能。三星則重申,蘋果預估的損失「遠大於」其專利價值。 |
促全球成長…IMF別只開緩和劑
|
| ||
全球財金首長本周將參加國際貨幣基金(IMF)在華盛頓舉行的半年度會議,儘管會議並沒有急迫的議題,但全球經濟的中期展望卻是一片愁雲慘霧。
IMF在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中基本上採取長期停滯的假設,認為實質利率將保持在低檔一段長時間,尤其是因為工業化世界的通膨仍遠低於目標,且今年可能持續下降。 工業化世界若沒有強健的成長,新興市場成長很可能減弱。面對全球需求不足,各國的主要策略是寬鬆貨幣。全球央行都表示短期內不太可能提高利率,美國雖縮減量化寬鬆(QE ),日本卻仍進行大規模寬鬆,歐洲近期也可望採取行動。 雖然這比1930年代導致大蕭條的緊縮貨幣政策要好得多,但主要的成長策略卻可能帶來許多問題。 我們沒有強力證據可以假設降低已極低的利率能否影響支出決定,我們只知道那會鼓勵槓桿操作和投資涉險,並膨脹資產價格。這種策略產生的支出往往以未來的需求為代價。而且無限期的寬鬆,將使央行陷於萬一下波衰退來臨已無因應餘裕的險境。 合宜的成長策略應該認清,低實質利率時代同時提供了機會和風險。它將專注於促進高報酬的投資,而不鼓勵企業在超低利率下認為不值得的投資。 這種策略根據各國情況而不同。在美國,促進投資有很充足的理由。增加基礎建設支出可望減輕未來世代的負擔,不只可以刺激成長,而且可擴張經濟能力,和減輕遞延的維護義務。政府也可不花成本來促進民間投資,例如授權石油和天然氣出口,提倡貿易協定和打開外國市場。 日本4月起提高消費稅勢必引發嚴重的支出緊縮,而且去年扭轉通縮的成果是否持續仍有待觀察,若重陷停滯和通縮,勢將引發債務危機。日本若等待消費稅的結果、而不儘快推行刺激支出的新財政與結構改革,將承受極大風險。 歐洲則已脫離衰退邊緣,違約或貶值的可能性已很小,但尚未採取可延續成長的策略,且仍持續滑向通縮。歐洲必須採取強力措施以重振銀行體系,恢復活絡的信用機能,並實施刺激周邊國家需求的政策。 新興市場的資本流入若大幅減退,它們將更往淨出口國移動,使工業化世界更難獨力消化閒置產能,因此必須採取提振資本流及出口到新興市場的改革措施。 在交互依賴的全球經濟中,各國協同一致的措施將比個別國家政策有效。因此本周的IMF議程應是擬訂一套對抗長期停滯的全球成長策略,而非只是再開出一帖寬鬆貨幣的緩和劑。 (作者Lawrence Summers為前美國財政部長,現任哈佛大學教授/編譯吳國卿) |
高失業怪勞工不夠格?太扯
|
| ||
摩根大通執行長戴蒙和未來就業(Jobs for the Future)執行長塞爾澤幾個月前共同發表一篇文章,標題為「縮減技能落差」,他們說:「現在有近1,100萬名民眾失業,但同時也有400萬個職缺」-似乎想彰顯「求職者具備的技能與雇主所需技能之間的鴻溝」。
在不斷變遷的經濟環境裡,即使部分職缺找不到人,還是會有人失業。許多研究也已發現,以勞工技能不足來解釋高失業率的論點,缺乏支持證據。 所謂美國正為嚴重的「技能落差」所苦,是每個重要人士都信以為真的事,因為他們認識的每個人都說這是事實。這是典型的殭屍觀念(zombie idea)-早該被證據消滅、卻拒絕死亡的論點。 這種殭屍觀念造成許多傷害。在談那點前,先談我們有多了解技能和就業?想想,如果真的出現技能短缺,會發生什麼事?首先,我們理應看到擁有正確技能的勞工過得很好,缺乏這些技能的勞工過得很差。但其實並非如此,當前各種教育程度勞工的失業率,都遠高於金融海嘯前。 部分雇主確實在抱怨,很難找到具備他們所需技能的勞工。那就請多給點錢:如果雇主真的很想要特定技能,理應支付更高工資吸引具備那些技能的勞工。 但很難看到有哪些群體的勞工獲大幅加薪;就算有,也與傳統看法所認為的不同。例如了解如何操作縫紉機的勞工獲大幅加薪,但我很懷疑,人們抱怨技能落差時心裡所想的就是這類的技能。 不只失業和工資的證據駁斥技能落差之說,對雇主的調查也發現類似結果,波士頓顧問集團就說,「對技能落差危機的憂慮被過度誇大」。 能支持技能落差的唯一證據,就是長期失業率暴升,證明許多勞工欠缺雇主所需的技能。但實情並非如此。長期失業勞工的技能、和被裁員後迅速找到工作的勞工差異不大。那他們的問題是什麼?是因為他們失業,讓雇主根本不願意看他們的資格證書。 那麼,技能短缺的迷思怎麼能一直存在,成為「人人皆知」的事?去年秋季部分媒體報導,92%高層主管認為存在技能落差,但這些主管接到訪調電話時,被問的問題是「你認為以下哪種情況最能描述美國勞工技能落差的『落差』?」儘管問題有圈套,仍有8%受訪者願意宣稱沒有技能落差。 重點在於,具備影響力的人不斷重複技能落差的說法、甚至在媒體發表相關文章,象徵這件事很嚴重,於是殭屍繼續向前走。 技能迷思對真實世界的政策產生悲慘影響。重要人士不願正視財政政策方向錯誤和聯準會(Fed)行動不足已傷害經濟,並要求採取行動,卻虛偽地為勞工的挫敗扼腕。 技能迷思藉由怪罪勞工咎由自取,也能轉移注意力,讓人們不去注意企業獲利與獎金暴增、就業和工資卻停滯的事實。 我們必須消滅這種殭屍,停止幫懲罰勞工的經濟找藉口。 (作者Paul Krugman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
國際法院禁捕鯨 日:深感失望
|
| ||
日本今天表示,儘管對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下令禁止日本在南極地區進行年度捕鯨「深感失望」,但會尊重國際法院的裁決。
日本首席談判代表在荷蘭海牙國際法院外告訴記者:「作為一個尊重法治的國家,以及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日本將遵守國際法院的裁決。」 聯合國最高司法裁決機構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今天下令日本停止在南極地區進行年度捕鯨活動,駁回東京當局主張捕鯨是以科學研究為目的的說法。 法新社報導,國際法院法官湯卡(Peter Tomka)說:「日本應該撤銷任何與『JARPA II』研究計畫有關的現有授權、許可證或執照。」 儘管國際捕鯨委員會(IWC)1986年禁止全球商業捕鯨,挪威和冰島仍無視禁令繼續捕鯨,日本則堅稱捕鯨是為了進行科學研究,但也承認鯨肉最後都成了餐桌上的佳餚。 路透社報導,國際法院法官今天裁定,日本在南極地區的捕鯨計畫不是以科學研究為目的,並贊成澳洲的主張,即東京當局應該撤銷允許以科研名義捕殺鯨魚的許可證。 澳洲認為,日本所謂的科研捕鯨,是為了掩蓋事實,讓商業捕鯨正當化。澳洲2010年向國際法院提告,指控日本以科研名義捕殺鯨魚。 湯卡說:「有鑑於JARPA II研究計畫自2005年展開以來,共捕殺大約3600頭小鬚鯨,且到目前為止,科學研究成果似乎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