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31, 2010

Untitled

輸掉寬頻布建 * 2010-10-31 * 中國時報
 報載台灣的寬頻舖設比例在近年來進展緩慢,而星、港、韓等地在近年卻突飛猛進,相形之下台灣寬頻布建已經落居四小龍之末。有人將台灣寬頻布建的遲緩歸咎於中華電信,因為寬頻的「大水管」終究操在中華電信手中。當中華電信對於寬頻申設收費昂貴時,民間的布建速度當然就快不起來。

 論者將矛頭指向中華電信,當然不能說錯。但是中華電信只是交通部轄下的一家公營公司,是個層級不太高的棋子。然而固網寬頻舖設所牽涉的絕不只是中華電信的利潤而已,而關乎台灣的整體數位政策。寬頻布建其實只是國家資訊網建設的起點,它涉及吳院長念茲在茲的數位匯流、三網合一、雲端商機等重大產業利益。但最重要的是,這些資訊網路的硬體布建,相當程度決定了網路上的軟體發展誘因。一旦台灣因硬體布建落後而在文化、電視、電影、資訊、電子書、電子商務、資訊安全、雲端儲存等各方面都處於落後時,那麼不要怪我們危言聳聽,台灣就面臨一個「文化亡國」的危機。

 念歷史的人都了解,史觀與歷史詮釋權,往往為當代權力強者所壟斷。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不但是常態,王者更能對以往的歷史軌跡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解說,甚至以此定調版本主宰後世的歷史書寫架構;這就是西諺所謂「決定現在的人決定過去」。在數位時代,文化霸權模式已經有所改變。我們大致可以這樣說:誰掌握硬體平台,誰就控制了軟體內容。網路背後所涉及的文化主體爭奪,關鍵就在於此。

 讓我們舉一則電子網路時代的實例,給馬政府高層一點感覺。大家都知道,全世界最權威的百科全書,是大英百科全書。該書在上個世紀末還是以紙本發行,一套售價一千五百美金。在電子資訊發達之後,微軟公司買下了一家名不見經傳的百科全書公司Encarta的版權,將它全數掃描為光牒,使之以不到五十美金的價格向外販售。短短數月之內,該版「不權威」的百科全書大賣,而大英版「權威」百科全書全面滯銷。當全世界各地人民都買微軟版百科全書時,越來越多的人都以微軟百科所載內容口耳相傳,久而久之,還有誰認為大英版是「權威」的版本?就這樣,大英百科全書的正確性與權威性,就被擁有網路優勢的微軟版給搶走了。

 微軟之例或許讀者覺得遙遠,但網路上當今盛行的「維基百科」大概是大多數人耳熟能詳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的搜尋是免費的,也採取開放的態度,採納全世界各類專家的修正。於是,維基百科等於是利用網路的雙方溝通特性,促成數億網民共同來修正更新其內容。這樣的開放更新能不能在正確度上擊敗百年老牌大英百科,我們不敢斷言,但無論如何,維基百科由於是網路版本免費流通,在絕大多數人民的認知上,它的內容就是正確的參考,其權威性絕不亞於大英百科全書。我們說誰掌握數位平台硬體,誰就掌握數位內容,就是這個意思。

 評論到這裡,我們就已大略看出網路資訊平台的威力了。即使如大英百科這樣的老字號權威工具書,都不敵網友的全面攻堅,更何況「文化詮釋權」這麼空泛而概念模糊的未來概念。但是一切網路平台的布建,都需要時間,都要經年累月才能完成。網路寬頻布建的越廣,軟體業者利用平台所能創造的利潤與商機就越大,久而久之就能激發出豐碩的軟體內容。相反的,如果平台搭建緩慢,則國內人民只好去他地的平台搜尋利用,不但把大好商機送給別人,甚至可能對文化內容的詮釋權全面繳械。到了那個地步,再做改變也來不及了。

 台灣是資訊大國、ICT學研及產業基礎深厚。資訊產業原本是台灣最大的優勢、甚至可能是唯一的優勢。這方面我們若是不把握、不積極、不加油,將來不但可能輸掉產業先機,也可能輸掉文化。行政院必須要扛起責任,要求NCC、科技組、文建會、交通部,趕緊謀求補救。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Untitled

隨著電腦日益普及,鍵盤取代書寫,大陸民眾赫然發現自己經常「提筆忘字」,英國「衛報」指稱,許多大陸年輕人常出現忘記如何寫字的現象,主因是過度依賴電腦和手機中以字母為基礎的輸入法,這種被稱為「字體失憶症」的問題在大陸非常普遍,導致大陸學者和專家對大陸古老書寫系統的前景,感到擔憂。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Saturday, October 30, 2010

Untitled

"I have learned that the greater part of our misery or unhappiness is determined not by our circumstance but by our disposition."
- Martha Washington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Untitled

牙醫遊說修法 8立委收錢無罪
記者蘇位榮/台北報導/聯合報
牙醫師公會推動「國民口腔健康促進法」立法將口腔疾病納入健保,被控涉嫌花兩千四百萬元行賄蔡煌瑯等八名立委,台北地院審理認定立委收的錢屬於政治獻金,與立法沒有對價關係,昨天判決八名立委都無罪。

先前中藥商公會行賄立委,讓立法院修法通過中藥商有調劑權,台灣高等法院九月改判,涉案八名立委七年至十年徒刑不等。牙醫師、中藥商公會分別遊說立委修法、立法,卻出現截然不同判決。

合議庭指出,牙醫師公會推動「國民口腔健康促進法」是有利國民健康的法案,並沒有獨厚圖利牙醫師,朝野也無重大爭議,立委只是督促政府注意口腔健康。中醫師公會則是中藥商全聯會企圖透過修改「藥師法」,讓中藥商不需經過證照考試即可擁有調劑權,存有特定利益,才被判刑。

台北地院判決九名被告全部無罪,其中八名立委是蔡煌瑯、趙永清、張蔡美、邱創良、楊富美、廖本煙、李明憲及李鎮楠,及代蔡煌瑯收錢的胞兄蔡朝正。

特偵組起訴指控,九十年間牙醫師公會全聯會耳聞二代健保規畫擬將牙醫排除在健保基本保障之外,憂心影響牙醫師執業收入,經公會幹部奔走,並透過立委提出「國民口腔健康促進法」草案,委請蔡煌瑯領銜提案。公會為加速推動立法,召開臨時會,決議動支會員繳納的「社會運動基金」,以每名立委五十萬元到三百五十萬元向立委遊說。

法院審理認為,蔡煌瑯在九十一年四月就已提案立法,牙醫師公會是在九十一年十二月提出「社會運動基金」,九十二年一月公會才成立小組決議金錢遊說,行賄時間點不符,不能證明蔡煌瑯在提案前就收受牙醫師公會賄款。

合議庭指出,這項法案立意良善,牙醫師公會並未得到不當利益,立委收的錢是政治獻金,不能說立委支持該項法案就認為構成期約收賄犯罪,立法與收受政治獻金,兩者並無對價關係。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Friday, October 29, 2010

Untitled

保護出口業 東協尋匯率共識
【經濟日報╱2010.10.29 08:18 am
東南亞國協(ASEAN)28日在越南河內舉行高峰會,會中呼籲會員國在貨幣政策上採取更一致的立場,以避免各國競貶貨幣,保護維繫東協經濟命脈的出口業。

下月將派代表出席20國集團(G20)高峰會的東協,利用河內峰會先凝聚共識。印尼、泰國和菲律賓要求東協各國採取共同的外匯立場,以提升東協在國際舞台的發言權。東協最大的五個經濟體的貨幣近來大幅升值,幅度在亞洲僅次於日本。

印尼外交部長馬提說:「我們已鼓勵東協對匯率情況擬出共同看法,我們必須確定不會有某些國家為了保護出口業,就以人為方式將匯價維持在特別低的水準,進而釀成無心的失衡。」

東協將派代表參加下月在韓國首爾舉行的G20領袖會議,20預料將在會中商討如何避免各國競相貶值貨幣。馬提說,印尼希望十國對於匯率要有共同看法,才能在G20會議中「取得一席之地」。

菲律賓總統艾奎諾的發言人卡蘭當向記者表示,協調彼此的行動比單一的政策反應來得有效。今年來菲律賓披索兌美元大漲7.1%,泰銖強升11.1%,印尼盾漲5.3%。

卡蘭當在艾奎諾會見泰國總理艾比希後說:「目前關注的是,若泰銖和菲律賓披索持續走強,出口數據可能減緩。兩國出口商都抱怨匯率導致利潤和營收縮水。」

中國、日本、南韓29日將加入東協十國,舉行第13屆「東協加三」會議,30日印度、澳洲、紐西蘭領袖也將共襄盛舉,召開第五屆東亞峰會(EAS)。

原定29日舉行的中、日、韓三國財金官員會談已確定取消,日本媒體引述官員說法報導,北京因為禁止稀土出口引發爭論而取消三邊會談,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說這是會議時程衝突所致。

【記者劉煥彥/綜合報導】大陸外交部28日宣布,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預訂11月4 日至7日訪問法國及葡萄牙。由於法國將於明年1月接掌G20 輪值主席國,胡錦濤可望與法國總統沙克吉討論雙方如何增進G20對國際金融議題的影響力。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Thursday, October 28, 2010

Untitled

停售國有地 地上權招標熱
2010/10/18【網路地產王/ 自政府停止標售大面積國有地後,建商除了往法拍市場獵地外,就屬地上權的招標最熱門,九月份敦南地上權標售案權利金就高達11.89億元。15日國產局公告招標包括仁愛路巷內、杭州南路與內湖的三筆土地,最受人矚目是位於仁愛路巷內的土地,面積538坪,底價為8.4億元,換算土地每坪權利金底價為 155.5萬元,是否吸引建商搶標值得觀察。
  此次標售的仁愛路巷內土地,地理位置佳,靠近SOGO百貨,距離上次標售的敦南派出所BOT案不遠,具備開發高端住宅潛力,對於建商來說,是筆難得一見的好標的。不過此次標售屬於地上權模式,且規範不得以信託方式讓與第三人,未來是否可循京站模式開發,或者發展出新的開發模式,都是未來值得觀察的重點。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經理蘇啟榮指出,此筆土地賣相極佳,雖然用途不像其餘兩筆土地有所設限,不過規定不得以信託方式讓與第三人,讓興建住宅推案出售的困難度增加不少,是否朝向興建類似「新光傑仕堡」的高端商務型住宅,是未來觀察的重點,而該筆土地標售能否吸引建商搶標,對於市場具備有指標意義。

■ 限定用途地上權 投資效益待觀察

  第二筆位於杭州南路的土地,基地面積約為349坪,權利金底價為2944萬元,門檻並不高,不過限定僅能當做學生住宅出租,且興建房型每房實坪為5~8坪,最多每房居住2人,收費標準每實坪不超過1200元。

  蘇啟榮指出,國內最擅長學生宿舍BOT經營模式,就屬於太子建設,目前太子建設已經有台大與成大的兩大BOT案,而該筆杭州南路的土地,有機會吸引太子建設這類有經驗的開發商進場投標。

  至於最後一筆內湖靠近公視的土地,基地面積達2379坪,權利金底價約為4.3億元,規定得當作銀髮住宅,每間房間實坪8~12坪,每月每實坪上限為 2500元,蘇啟榮指出,台北市可以借鏡的銀髮住宅開發案例有限,不過該筆土地位於東湖,不僅可以就近使用三總與康寧醫院的醫療資源,有條件興建銀髮住宅使用,至於如何找個有經驗且有意願的經營團隊,可能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Untitled

一份關鍵電郵 楊錫安變被告
【聯合晚報╱2010.10.27 捲入新生高案的台北市秘書長楊錫安,上午由證人轉為被告,令案情有重大發展。據了解,檢察官會將楊錫安轉為被告的原因,是解讀本月5日搜索楊的辦公室及住處,查出一份關鍵的電子郵件檔案,檔案內透露出涉及犯罪玄機,因而轉為被告。

據調查,新生高案經6次流標,台北市政府97年3月11日舉行第1465次市政會議,當天會議主席為台北市長郝龍斌,決議事項第4項指出,「新生高架橋改善暨中山二橋拆除及新生高架北端引道工程等二項工程招標案,亦請儘速完成,避免工期延宕,衝擊花卉博覽會之推動時程」。

檢方查出,楊錫安發電子郵件給廠商,希望廠商來投標,同時間,前台北市副長林崇一找來營造公會會員開會研究,會員均認為市府出的16億5000萬元底價過低,工信工程公司由於是營造公會理事長,代表會員回信給楊錫安,在郵件上註明「參考價格」,果然,標案不久後即訂出19億5000萬元底價,最後由工信以 18億5660萬得標。

檢方認為,如楊錫安單純邀請廠商競標,不涉犯罪,不過,他收到的電子回郵上標明工程「參考價格」,懷疑楊錫安接受廠商建議,催促新工處拉高底價,楊既使沒有收取廠商利益,也與廠商有不法的犯意聯絡。檢方認為,工信、長鴻、皇昌在新生高工程第6次開標時,明知不可能得標,卻甘願犧牲鉅額保證金,故意填載高於招標公告的工程款,造成新工處後來以3家投標金加總除三,廠商被認定「哄抬」工程款,涉嫌圍標,檢察官也一併偵處。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Wednesday, October 27, 2010

Untitled

日將以20億美元 助開發中國家挽救生物多樣性
央廣 更新日期:"2010/10/27
日本首相菅直人27日宣布,日本將在未來3年提供20億美元,協助開發中國家保護生態系統。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Biodiversity Convention)的成員國從18日起,在日本名古屋進行12天集會,為保護面臨瀕危的野生生物訂定新的目標。

菅直人在會中宣布了上述消息。他表示,日本將推動一項生命和諧方案(life in harmony initiative),支持開發中國家彙整與更新他們的國家戰略,並且付諸落實;從2010年起,未來3年,日本將對開發中國家提供總額20億美元的援助。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Sunday, October 24, 2010

Untitled

日本的加拉巴哥症候群 * 2010-10-24
* 工商時報  ■“Galapagos”is used as an umbrella adjective in Japan to describe the country's growing isolation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加拉巴哥」是接近南美洲赤道群島名稱,生物學大師達爾文認為,加拉巴哥群島上生物由於與世隔絕,反倒自行演化出與大陸同類生物不同的物種。

 身為亞洲經濟大國,日本社會近幾年正面臨「加拉巴哥症候群(Galapagos syndrome)」。由於經濟長年低迷、政情動盪不安、面對民主黨執政後的失望、人口減少,以及擔憂日本在全球地位不保的焦慮情緒不斷增加,一個巨大的集體意志消沈現象,在日本社會中蔓延開來。

 鎖國政策 吃足苦頭

 「加拉巴哥症候群」一辭最初在於形容日本獨一無二的手機進化史。日本手機發展始終走在時代技術的尖端,人們可用手機去販賣機買東西、坐電車、計程車、看電視等。奇特的是,手機特色及功能卻與世界標準不同,日本手機廠商往往只看見本地需求,鮮少考量到海外需求,自然也從未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這樣的惡性循環,已讓日本手機廠商嚐到苦頭。經濟衰退使得日本手機需求大幅萎縮,日廠才驚覺多年鎖國政策的後果,現在想要將觸角伸向海外,全球大廠早已各據山頭。

 不僅是手機產業,如今整體日本社會似乎都感染「加拉巴哥症候群」。愈來愈多日本人彷彿離群索居地住在島上,將自身隔絕於外。

 現今許多3、40歲、正值工作和養家年齡的日本人沈迷於線上購物,減少與社會連結的機會,被專家評定為開始自我孤立的一代,更嚴重的,就是拒絕與社會接觸、自行封閉的「繭居族」。發明此一名詞的日本心理學家齊藤環(Tamaki Saito),在1998年時估計這類人口約達100萬人,但據日本官方網站近期顯示,這類自我封閉的人口目前已增至約360萬人,占總人口的3%。

 閉門造車 不願改變

 日本經濟長年低迷,是導致加拉巴哥症候群的原因之一。日本失業率持續盤旋於歷史高點,經濟動盪的氛圍、擔憂丟了飯碗的不安全感,彌漫無數日本就業人口心中。

 然而,問題在於日本民族性格中的保守,使得年輕人不敢踏出冒險的步伐。愈來愈少日本學生赴海外留學,亦可以引用「加拉巴哥症候群」的症狀作為解釋。1位旅居紐約的日本社會學家認為,尤其是現在日本年輕人變得更內向,對於赴海外工作或留學裹足不前。

 這樣的風氣鋪天蓋地影響日本人民、企業、甚至包括研發與競爭能力。已有專家發現,日本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國際合作的意願與能力,使得形成閉門造車的局面。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日本專家拉赫曼(Jean-Pierre Lehmann)曾提及,近年來日本車廠豐田經理人面對海外來訪的高層,已毫不掩飾其高傲的態度。另有專家示警,日本研究界也像極了加拉巴哥群島上的物種,悶著頭在島內自行進化,卻與國際社會隔離。

 日本社會「加拉巴哥症候群」恐將使原本就低迷的經濟更加疲弱,但令人玩味的是,許多日本人仍情願留在加拉巴哥群島內面臨持續性的衰退。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Untitled

The Financial Time Bomb of Longer Lives
By NATASHA SINGER Published: October 16, 2010
good news: We’re living longer, healthier lives than ever before.

We’re already so used to the idea of greater longevity, in fact, that it may seem ho-hum to learn that boys and girls born in 2008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life expectancies of 75 and 81, respectively.

Those life spans, however, represent a bonus of about three decades, compared with Americans born in 1900, according to a report last year from the Census Bureau. And, by the way, Spain, Greece and Austria fared even better, proportionally: Life expectancies in those countries doubled over the course of the 20th century.

Now for the bad news: At this rate, we can’t afford to live so long.

And by “we,” I don’t just mean you, me and our often insufficient long-term-care insurance policies. I mean “we the people.” I mean the bureaucratic “we.”

For the first time in human history, people aged 65 and over are about to outnumber children under 5. In many countries, older people entitled to government-funded pensions, health services and long-term care will soon outnumber the work force whose taxes help finance those benefits. This demographic shift also means that the number of people living with dementia, whose treatment is estimated to cost $604 billion worldwide this year, is expected to more than triple, to 115 million, by 2050, according to a report this year by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 group representing 73 Alzheimer’s associations around the world.

No other force is as likely to shape the future of national economic health, public finances and national policies, according to a new analysis on global aging from Standard & Poor’s, as the “irreversible rate at which the population is growing older.”

How are the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handling preparations for the boom i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 and for the budget-busting expenditures that are sure to follow?

For a majority, not very well.

Unless governments enact sweeping changes to age-related public spending, sovereign debt could become unsustainable, rivaling levels seen during cataclysms like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World War II, according to the S.& P. report.

If the status quo continues, the report projects, the median government debt in the most advanced economies could soar to 329 percent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by 2050. By contrast, Britain’s debt represented only 252 percent of G.D.P. in 1946, in the aftermath of World War II, the report said.

So what is to be done?

For starters, governments should extend the retirement age, says Marko Mrsnik, the associate director of sovereign ratings in Europe for S.& P. and the lead author of the report. Another no-brainer, he says, is that governments should balance their budgets.

Alas, private citizens often don’t see the logic in curbing public benefits in order to maintain national solvency. Witness France last week, where more than one million people took to the streets to protest pension reform that would raise the minimum legal retirement age to 62 from 60.

Moreover, global aging experts say, measures like pension reform are inadequate, piecemeal responses to the giant demographic shift that is upon us.

If the cost of maintaining aging populations could lead to World War II-era levels of government debt, a solution to the crisis will require a mass-scale collaborative response akin to the Manhattan Project or the space race, says Michael W. Hodin, who is an adjunct senior fellow at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and researches aging issues.

Governments, industry and international agencies, he says, will have to work together to transform the very structure of society, by creating jobs and education programs for people in their 60s and 70s — the hypothetical new middle age — and by tackling diseases like Alzheimer’s whose likelihood increases as people age.

“What we need is a very fundamental and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that is proportionate to the social shifts that are upon us and that is truly innovative in the public arena, innovation that is driven by industry,” says Mr. Hodin.

Here’s one simple suggestion: Influenti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government agencies, companies and academic institutions should take up aging as a cause, the way they have already done for the environment. Although the United Nations, for example, set eight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 ensuring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promoting gender equality, and so on — for 2015, the list did not include ensuring the sustainability and equality of aging populations.

“This is quite unacceptable that aging hasn’t been included in these goals,” says Baroness Greengross, a member of the House of Lords in Britain and chief executive of the International Longevity Centre U.K in London.

Here’s another suggestion: Governments with national health programs or other state coverage could start curbing the growth in medical spending ahead of the looming elderquake.

If countries wait to act, says Peter S. Heller, a senior adjunct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they will have to scramble reactively to cut their budgets in response to burgeoning older populations, the way Greece, Ireland and Spain have done recently. At the same time, he says, politicians must also start educating citizens to understand that greater longevity may entail personal sacrifices, like increased savings and a willingness to pay higher shares of their medical and long-term care costs.

But the carrot may be a better approach than the stick, says Laura L. Carstensen, a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t Stanford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Stanford Center on Longevity. She describes her outfit as a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center whose “modest aim is to change the course of human aging.”

Rather than uniformly extending the retirement age, she says, governments and the private sector could develop incentives that motivate older people to remain in the work force. Those incentives might include bonuses for people who work until they are 70, exempting employers from paying Social Security taxes for employees over retirement age, more flexible work schedules, telecommuting options, and sabbaticals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aybe culture needs to change first,” says Professor Carstensen, “and policy will follow.”

FINALLY, some governments and companies may need attitude adjustments so they can view aging populations not as debt loads but as valuable wells of expertise.

“I rather dispute your calling it a problem,” said Lady Greengross when I called to ask her how governments could better handle global aging. “It’s a celebration.”

As one example of how to embrace aging populations, she cites an equality act, recently passed by British legislators, that prohibits discrimination against older people (among others) seeking goods and services like car rentals or mortgages. Separately, she says, Britain next year will eliminate its default retirement age of 65, allowing people to remain in the work force longer.

“In the long run, I’d like to see age irrelevance,” Lady Greengross says, “where people aren’t just labeled by their birthdays.”
A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appeared in print on October 17, 2010, on page BU6 of the New York edition.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Untitled

G20會議/新興國家崛起 IMF權力洗牌
【經濟日報╱2010.10.24 04:54 am
20國集團(G20)財長會議23日達成劃時代的協議,確立快速成長的新興經濟體在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影響力將大增,以反映全球經濟版圖的變動。

根據協議,IMF超過6%的投票權將轉移給新興國家,中國在187個會員國中將躍居為第三大會員,一舉超越德國、英國與法國。

歐洲將從目前的八至九個執行董事會席次中,讓出兩個席次。IMF的執行董事會仍維持為24席。同時,G20也同意將IMF 的總配額增加一倍。IMF是根據配額來決定各國貢獻多少資金與可借款額度。目前IMF的總配額為3,400億美元。

G20公報中說,本次改革將使這個總部在華盛頓的國際放款機構更「有效率、可信度更高,且更具代表性」。美國占IMF配額的17.67%,對IMF的重大決策仍具有否決權。

G20在一年前同意轉移IMF投票權至少5%給新興國家,因為如印度、巴西等新興大國對全球成長貢獻良多,在IMF卻沒有相應的影響力。

改革後,中國的配額占比將從3.65%增加到6.19%,成為第三大股東;印度也將躍升為第八大股東,俄羅斯為第九大,巴西為第十大。金磚四國合計,總計占14.18%的配額。

新興國家合計,所占配額將增加到42.29%,甚至更高。IMF 訂2013年1月全面修訂配額計算方式。

歐洲各國可能需要最少一年的時間來決定讓出哪些小國的席次,據G20的決議,最慢必須在2012年10月以前決定。可能出讓席次的國家包括比利時、丹麥、荷蘭與瑞士。

IMF目前的前五大股東、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與英國都在IMF董事會有席次,並有權指派其執行董事。但根據23日的協議,執行董事現在必須由全體理事選舉產生。

中國、俄羅斯與沙烏地阿拉伯也都有席次,其他會員則分屬多個選區,各選區選出執行董事代表選區投票。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Untitled

寬頻普及率 我退居4小龍之末 * 2010-10-24
* 中國時報  台灣寬頻國力出現危機?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資料顯示,台灣固網寬頻普及率,在二○○九年首次出現「倒退嚕」的情形,不但遠遠落後南韓與香港不說,還被新加坡迎頭趕上,台灣的固網寬頻普及率已居於亞洲四小龍之末!

 台灣固網寬頻普及率向來是呈現正成長,去年這項比率二一.六四%,低於二○○八年的二一.八一%,顯示固網寬頻的發展呈現停滯。台灣去年固網寬頻用戶數大約是五百萬戶,每百人中有二一.六四人擁有固網寬頻帳號。

 依國際電信協會(ITU)統計,去年台灣的固網寬頻普及率,除了低於南韓的三三.八二%、香港的二九.三四%,甚至被新加坡超越。

 所謂固網寬頻,包括ADSL、光纖與有線電視上網等,寬頻普及率被視為重要的國家競爭力指標。行政院日前通過「數位匯流發展方案」,訂定二○一五年光纖用戶數要達到六百萬戶目標。

 針對固網寬頻普及率下降,NCC認為,這可能跟行動上網的替代效應有關,若同時把固網與行動寬頻加起來,台灣的寬頻普及率應該不差。

 台灣特殊地方在於行動電話門號普及率很高,超過百分之百,平均每人不只擁有一個門號。業者說,門號普及加上業者努力推廣行動上網服務,蘋果iPhone等智慧型手機,又逐漸為民眾愛用,因此行動寬頻用戶數快速成長,對固網寬頻的市場侵蝕就比較明顯。

 但也有業界人士認為,香港、新加坡等地一樣人口密集,行動電話服務普及,但固網寬頻普及率並沒有下降。台灣的問題是固網線路大多掌握在中華電信手裡,轉租給其他業者,提供民眾網路服務佔比實在少得可憐,至今只有二十五條,佔整體固網市內網路一千二百七十九萬條的比率,連五十萬分之一都不到。

 業者直言,從電信機房到用戶家中的這條固網線路,也就是業界所謂用戶迴路,NCC訂定的批發價實在太高,造成其他固網業者租用意願低,沒有更多競爭,怎麼會進步?怎麼以更低的價格提供更多樣、更好服務?

 此外,台灣的網路費率跟日韓相比,的確偏高,值得相關單位重視。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Saturday, October 23, 2010

Untitled

忘了過戶北縣舊警局大樓纏訟10年 * 2010-10-23
* 中國時報  北縣近年來地價水漲船高,北縣機關用地發生不少「祖先借售、後人追討」的糾紛,以舊縣警局大樓三千坪土地為例,四十年前縣府價購一半土地卻「忘了過戶」,後人訴訟追討近十年,最後由縣府以公告現值加四成價購,才平息糾紛。

 縣府副祕書長廖榮清指出,板橋市區運路、民族路的舊縣警局大樓產權問題複雜。四十多年前,縣府從呂氏宗祠購買一半土地,興建為縣警局大樓與警察宿舍。

 但當年承辦員不知什麼原因,地主讓售印章未蓋齊並過戶,買賣程序不完備,一拖卅多年沒人發現。直到新板特區開發,地價水漲船高,劃入新板特區,粗估市價達近百億,呂氏後代發現後,向縣警局追討土地。

 廖榮清說,縣府當年沒辦過戶又過了追訴期,依法必須把土地交還,但地主卻不願賠償縣府地上物五千多萬損失,再加上地目為機關用地,就算討回也無法變更。

 經協商後雙方各退一步,縣府承諾未來以公告現值加四成徵收土地,作為新板特區的學校用地,地主則同意撥出五千多萬,賠償縣府地上物損失,讓爭議達十年的案子暫告平息。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Wednesday, October 20, 2010

Untitled

良田變豪宅! 特定農業區禁集村建農舍
/聯合報
農委會為避免大量優良農地流失,有效捍衛農地,已於日前通令各縣市政府,未來一律禁止在「特定農業區」集村興建農舍。

依學者見解,在台灣被編定為「特定農業區」,就是指最好、最優良的農地,也就是農委會所說的「高等則」農田,專供農業生產使用為目標,或曾經投資建設重大農業改良設施。

監委劉玉山、劉興善日前調查發現,政府十年來推動的「集村興建農舍」計畫,造成農地變建地、割稻機變豪華轎車的亂象,已違背政策原意;監院九月上旬糾正農委會與內政部,要求兩部會盡速檢討改善。

農委會依監察院糾正迅速回應,十月十五日發函二十五縣市政府,依農發條例第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未來集村興建農舍的農業用地,不得位於特定農業區。

這項行政命令於十月十八日生效後,各縣市農業主,向農業局申請在特定農業區集村興建農舍許可,將一律禁止。

主查監委劉玉山說,在特定農業區興建集村農舍是建商的最愛,因有格局、有品味、賣相好且利潤高,因此十年來在特定農業區集村興建農舍,建築面積達二十八公頃,近半在新竹、桃園、宜蘭縣,約十三所學校大小,比率高達六成二;如此優良農田的流失,不符合節能減碳,也涉及到國安的「糧食安全」層次。

劉玉山認為,農委會可能感到事態嚴重,才做此禁令,他肯定農委會積極回應。依照農委會通令,未來若繼續違反規定於特定農業區集村興建農舍,將處罰鍰六至三十萬元,再犯得按次處罰,甚至斷水斷電,最重可處六個月以下有期徒刑。

「農地變豪宅,真是太扯了!」劉玉山說,二○○○年修正農發條例,讓沒有自用住宅的農民可集村興建農舍,享免徵田賦、地價稅、土地增值稅等「好康」,沒想到十年來,農地經營未起色,卻多了很多豪宅,真是始料未及。

劉玉山履勘發現,集村興建農舍成功案件,幾乎都是營建業者採預售方式,以豪華、附有農場的平價別墅社區為訴求,對外徵集建造人,並由營建商規畫、申請及興建。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Monday, October 18, 2010

Untitled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 尼古拉·哥白尼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Untitled

公告地價漲4.24% 增幅20年最低
【經濟日報╱2010.10.18 03:13 am
公告地價每三年調整一次,99年全國公告地價平均漲幅只有4.24%,是近20年來最低漲幅。土地價格上漲最凶的台北市,平均漲幅只有6.05%,公告地價占市場正常交易價格僅31.47%,回到民國93年以前的水準。

財政部指出,公告地價是地價稅的課稅依據,今年全台公告地價平均上漲4.24%,11月1日開徵的99年地價稅也將上漲,但平均每張稅單地價稅增幅不會超過五元。

以豪宅帝寶99年地價稅為例,依台北市公告地價漲幅6.05%換算,全年應納地價稅不到8萬元,僅增加約4,500元。

各縣市已分別依法公告今年土地公告現值,全國平均上漲4.24%,連江縣上漲29.55%最高,準直轄市桃園縣居次,上漲14.68%;五都中,台北縣、市的漲幅都超過6%,但高雄縣與台南市不漲反跌,分別下滑1.05%及0.1%。雲林縣、屏東縣以及嘉義市也是負成長。

平均地權條例規定,公告地價以每三年為調整基期,上次調整為96年。依據內政部地政司全國土地公告地價調整資料,全國平均漲幅為4.24%,遠低於96年平均全台公告地價調幅10%,也是近20年來平均漲幅首次低於5%。全國公告地價平均約僅是一般正常市價的22%,僅有台北市與連江縣的公告地價達到市價的三成以上水準。

財政部指出,11月開徵的地價稅是依據99年公告地價為基礎課稅,地價漲跌關係地價稅負升降。

以桃園縣為例,平均漲幅14.68%,桃園縣土地所有權人的地價稅負,每百元平均要多繳約15元。

以自用住宅土地為例,所有權人的應納地價稅是按照申報地價乘上持有面積,再按千分之2的優惠稅率計算地價稅。

舉例來說,甲在台北市有一戶自用住宅,面積為60平方公尺,未調整公告地價前每平方公尺為8,800元,應納地價稅是1,056元(即60平方公尺 x8,800元=52.8萬元;52.8 萬元x千分之2地價稅率=1,056元)。99年北市公告地價平均漲幅6.05%,甲應納地價稅上升為1,120元,增納地價稅64元。


新聞辭典》公告地價

「公告地價」是政府舉辦規定地價或重新規定地價時,參考當年期土地現值、前一期公告地價,以及地方財政需要、社會經濟狀況、民眾負擔能力,按法定程序評估,所公告的地價,其目的為供土地所有權人申報地價,並據以課徵地價稅之用。

公告地價是由地方政府每三年公告一次,上一次公告為96年。99年全台公告地價平均漲幅為4.24%,其間因受金融海嘯影響,包括雲林、高雄、屏東三縣,以及嘉義市、台南市等五個縣市平均公告地價出現負成長。

為簡化申報地價手續,75年6月29日修正公布的平均地權條例,刪除「土地所權人應自行申報地價」硬性規定,並明定未申報地價者以公告地價80%為申報地價。

土地所有權人若認為公告地價偏高或偏低者,仍可提出申報,但當申報地價超過公告地價120%時,須以公告地價120%為其申報地價,申報地價低於公告地價80%時,政府得予照價收買,或以公告地價80%為其申報地價。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Sunday, October 17, 2010

Untitled

天下作偽是最苦惱的事情,老老實實是最愉快的事情。 —— 鄒韜奮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Saturday, October 16, 2010

10 of the World's Most Outrageous Homes

10 of the World's Most Outrageous Homes

Untitled

日本A片商 告天空傳媒和辜懷群
【聯合報╱2010.10.15 10:12 pm
日本A片業者繼對中華電信等電信業者提出違反著作權告訴後,再對台灣網路業者開鍘。日本A片商不滿台灣的天空傳媒公司在網路電視上,未合法取得著作權,就擅自播放日本A片「大奧蕾之亂」,今天到台北地院提出自訴,控告天空傳媒公司和其負責人辜懷群違反著作權法。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Untitled

國政府 每花1塊錢 37分是借的
【聯合晚報╱2010.10.16 02:31 pm
歐巴馬政府15日宣布,9月30日結束的上一會計年度,聯邦財政預算赤字略為下跌,但仍然高達1.3兆美元左右,聯邦政府花的每一塊錢中,有37分是借來的。

白宮說,2010會計年度赤字為1兆2940億元,為美國史上第二高紀錄,僅比2009年度的創紀錄赤字減少1220億美元。上年度聯邦赤字占美國 GDP(國內生產毛額)8.94%,比2009年度的10%低。預算赤字略為減少,主要是稅收開始改善,而且政府紓困資金大幅減少。

雖然高額預算赤字並不令人意外,但在11月國會期中選舉前,仍是共和黨批評民主黨濫用納稅錢的重要證據。選民對於政府開支及赤字擴大的問題非常惱火,這也是民主黨在期中選舉面臨的最大問題。

在期中選舉後,無論哪個黨派執掌國會,預算赤字仍將是最棘手的問題。歐巴馬政府預計,10月1日開始的2011會計年度,赤字將上升至1.4兆美元,未來10年的赤字總額更高達8.47兆美元。

2010年度聯邦政府收入比2009年度增加574億美元,但其中三分之二的增幅來自財政部及聯準會在紓困行動中的投資收入。雖然美國經濟正走出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企業稅收入增加40%,仍處於10%左右的高失業率使得個人所得稅收入反而小幅下滑。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Untitled

克魯曼專欄/法拍屋 下一個金融地雷
【經濟日報╱2010.10.16 03:34 am
美國官員過去常批評其他國家的經濟弱點,要這些國家仿效美國模型,1990年代晚期的亞洲金融危機尤其使美國陷入自我感覺良好的道德勸說之中,因此2000 年當時的財長桑莫斯表示,避免金融危機的關鍵是「充足的資本、受監管的銀行、有效的企業治理與破產法,以及可信的執行契約方式」。這番話暗示,這些要素是亞洲缺乏但美國一樣不少的。

我們並非樣樣具備。

恩龍(Enron)和世界通訊(WorldCom)的會計醜聞打破有效企業管理的神話。現在說美國銀行資本充足或受妥善監管聽來十分可笑。當前的房貸爛攤子也使得美國能有效執行契約的說法淪為無稽之談─事實上,問題在於我們的經濟是否有法治可言。

故事的最新發展是:揮之不去的低迷房市和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導致違約蔓延,數百萬屋主拖欠房貸,為貸款金主收取還款的業者已取消大批房貸抵押品的贖回權,沒收許多房屋。

但這些業者真的有權沒收房屋?恐怖的故事愈來愈多,例如佛州有名男子沒有房貸,房子居然也被沒收。更誇張的是,有些人一再藐視法律。法院在收款業者不必提出適當文件下就批准業者取消抵押品贖回權,法院是仰賴聲稱適當文件已準備就緒的切結書,而這些切結書通常是由搞不清楚聲明是真是假的低階員工(亦即機器人簽名者)所製作。

如今一個可怕的真相昭然若揭:在許多情況下,這些文件根本不存在。在房市泡沫高峰,許多房貸是由毫無信用可言、且唯利是圖的公司所承接,這些貸款之後被賣給多個房貸「信託」,信託再把貸款分割成抵押擔保證券(MBS)。房貸信託依法須取得並持有詳述借款人義務的抵押憑據,但現在看來這個環節經常被忽略。這意味著,現在出現的法拍屋中有許多是不合法的。

這簡直糟糕透頂,原因之一是我們幾乎可以確定許多借款人被騙了─被收取他們實際上未欠的費用,又被宣告違約,但根據他們的貸款協議條約,他們事實上並未違約。

此外,要是房貸信託無法證明它們確實擁有這些房貸,這些信託的發起人將面臨投資人提告。

發起人又是誰?正是大型金融機構,也就是去年接受政府計畫援救的同一批機構。因此房貸爛攤可能引發另一波金融危機。

一如以往,歐巴馬政府的反應是反對任何可能不利於銀行的行動,如不願實施暫時性的法拍屋禁令等。相反的,政府好言規勸銀行乖乖收拾爛攤子。

右派的反應更差勁,國會的共和黨人士仍保持低調,但保守派的評論,如華爾街日報社論表示,缺乏適當文件是件小事。這些評論事實上是說,要是銀行宣稱擁有你的房子,你就該相信。

政府應該做些什麼?房市泡沫高峰的那幾年出現了法律困境,無人持有適當文件導致產權不明確,政府應該讓產權變明確。這麼做並不容易,但已經有人提出不少好主意,例如,美國進步中心(CAP)提議授權房貸顧問和其他公營機構直接調整問題貸款,而且除非收取還款的業者申訴,否則以顧問和公營機構的看法為準。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Friday, October 15, 2010

Untitled

網域名稱全中文化時代來臨
中廣 2010/10/14 18:35"
網域名稱全中文化的時代來臨!台灣網路資訊中心下午開放「.台灣」頂級網域中文名稱申請,歡迎機關行號與個人把握這波開放的註冊潮,對網路使用者來說,未來除了英文網域名稱,還多了全中文網域名,舉例來說,要進入台網中心的網站,只要在網址列直接輸入「http://台網中心.台灣」即可,使用上將更加單純、便利。(陳奕華報導)

「.台灣」全中文網域正式啟動!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從2000年開始推動相關技術與工作,經過十年的努力,今年六月下旬,獲得全球網際網路名稱與號碼的指配機構「ICANN」同意把「.台灣」放置在全球根伺服器,14號下午2點30分開始,只要是依法登記的國內、外公司、商號與法人等,都可以提出申請「.台灣」全中文域名。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網域名稱服務組組長顧靜恆說:「下午開放註冊就等於說已經可以開放上線使用,註冊以後,相關的資料填寫、設定之後,可以用轉址的方式連到自己原來的部落格或公司的網站,直接用中文的方式,就可以很好記、又很好用的去做一些相關的設定,就可以啟用了。」

台灣中文網域名稱開通,申請網域名稱,最後可以是正體或檢體的「.台灣」全中文網域名,對網路族來說,未來可以全部使用熟悉的中文字,不需要再記全英文或者含有英文字的網域名稱。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Thursday, October 14, 2010

Untitled

各國要求北京 放寬稀土出口
* 2010-10-14 * 中國時報
 中日兩國因釣魚台撞船事件衍生出的稀土問題,近來在國際間持續發酵。儘管日前中共總理溫家寶公開表示,中國絕不會封鎖稀土市場,也沒禁止稀土輸日,但為避免中國壟斷稀土,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十二日上午在大使館,召集美、英、德、法、韓等國駐華大使,要求各國聯手讓中國放寬稀土的出口規定與限制。

 日本《朝日新聞》報導,各國大使一致認為,中國的稀土出口規制「存在問題」。丹羽在與各國大使會談時指出,各主要國應協調步伐,共同要求中國放寬對稀土的出口限制。他說,在解決稀土出口問題上,各國聯合施予外交壓力是必要的。

 此外,日本經濟產業大臣大田章宏(Akihiro Ohata)十二日說,中國對日出口稀土並沒有恢復正常,他同時宣稱,「我們將看本周出貨是否改善。如果沒有,我們將採取措施使中國政府改善這一狀況。」據悉,日方考慮派遣副部長官員前往中國直接談判。但因中日釣魚台紛爭所致,如今中國僅恢復中日民間交流部分。

 雖然日方不斷指稱,中國停止稀土對日出口,但中方始終否認有此事。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多次強調,中國官方沒有禁運,但中國企業「自發感情」驅使下的行為「政府也不會干預」。

 然而,對掌握全球稀土近九七%份額,鏑和鋱所占比例超過九九%的中國,全球各主要大國都憂心忡忡。美國眾議員凱茜.德坎佩爾(Kathy Dahlkemper)曾直言,「如果我們不採取行動,確保充足的供應,那麼在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方面,美國肯定將陷入危險境地。」

 日前英國《金融時報》社評也提醒,各國應避免讓中國壟斷稀土。文章認為,即使重啟廢棄稀土礦的開採或開發新稀土礦,但未來幾年供應恐無法穩定,對此,各國應將這些解決舉措聯合起來,不論通過民間或政府牽頭形式。該文還稱,想阻止中國成為稀土行業的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就需要創造性的思維。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Untitled

南韓主辦G20峰會 日本砲轟
【經濟日報╱2010.10.14 05:04 am
日本政府13日說,南韓也在阻升韓元,能否扮演好20國集團(G20)高峰會東道主的角色令人質疑,日本並堅稱自己的干預匯市行動與中國和南韓有本質上的不同,要中韓遵守同一套外匯規則。

日本財務大臣野田佳彥13日告訴國會:「身為G20主辦國的南韓將受到嚴重質疑。」這番話凸顯各國對貨幣政策的歧見很深,G20高峰會下個月才會在首爾登場,日本現在就公開對主辦國嗆聲。由於國際貨幣基金(IMF)上周未能提出解決辦法,本月22日的G20財長會議和下月中旬的G20高峰會必定會熱烈討論匯率問題。

日本上月出手干預匯市,為六年多來首見,盼能阻升日圓,以免日圓急漲危及脆弱的經濟復甦。野田佳彥13日也說,該國的干預行動與中韓兩國經常性的干預大不相同,他說:「南韓經常出手干預,中國則在改革人民幣上慢吞吞。我們已在七大工業國(G7)會議闡明自己的立場,亦即擁有經常帳順差的新興市場國家應該讓貨幣更彈性波動。」

人民幣可能承受更大的升值壓力,但G20達成共識的機會渺茫。三井住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山下說:「G20幾乎不可能取得共識,許多新興市場覺得自己是因為美元疲軟而被迫出手干預。」

分析師說,東京當局是因為擔心首爾政府競貶韓元才口出惡言。今年來日圓兌美元約升值13%,韓元僅升值4%。東京摩根士丹利三菱日聯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費德曼說:「日本自覺承受極大壓力,因為G7的規定勸阻它出手干預,但G7以外的國家似乎有不同的規則。」

日本首相菅直人也呼籲首爾和北京當局展現負責任的作為,但也坦承日本確實處境尷尬,他說:「我希望中韓兩國在共同的規範下採取負責任的行動,但我知道這很難說出口,畢竟日本也出手干預。」

富裕國家的利率處在歷史低谷,促使全球投資人湧入新興市場尋求尋求更高的報酬,推升新興市場貨幣走高。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Untitled

揪假農民 亂蓋農舍可連續罰 * 2010-10-14
* 中國時報
 「假農民」劃地亂蓋「農舍」,充當餐廳、卡拉OK要注意了!內政部與農委會將聯手修法,嚴查身分,揪出「假農民」,除違建可予以拆除外,即使是合法建築,一旦被發現違規使用,「掛羊頭賣狗肉」,將依法處以六萬至三十萬不等罰款,且可連續處罰,要求限期改善;若屢勸不聽者,不排除將由地方政府相關單位拆除其違規使用部分。

 全台雖號稱有八十萬公頃的農業用地,扣除違規使用與山坡地保育區,所剩的特定與一般農業用地僅剩三十萬公頃。對於宜蘭、桃園、新竹等都會外圍,隨處可見民眾為貪圖地價、稅負便宜等利多,以農舍為名興建住宅,甚至經營起餐廳、KTV、卡拉OK等生意,影響農業生產及周遭生態,監察院分別在九月與十月間兩度糾正內政部營建署與農委會。

 監察院調查報告指出,近五年來農舍興建案如雨後春筍,多達八四二二件,興建的農舍樓地板面積近一九二公頃,約五十八萬坪,不但三成以上農舍位於特定農業區,也發現許多農地繼承人不願務農,改以分割農地出售牟利,導致農地分割過細。

 為確保「良田」不被任意分割,違法開發,或是興建為科學園區、工業區,內政部與農委會將分兩階段修正「農業發展條例」與「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由於後者只須行政機關通過即可實施,最快可望明年上路。

 近年來興起的「城巿農民風」,在新制出爐後,恐將式微!內政部官員指出,現行法令對農舍興建的申請人資格規範十分寬鬆,未來將考慮比照農保調查方式,限定農舍興建的申請人應具有農民資格,並定期稽核,另對舊農地分割也將限縮。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Untitled

不動產一年內頻繁買賣 加重課稅
【經濟日報╱2010.10.14 07:52 am
打炒房政策定調,將從投機炒作者先下手。財政部將研議,要對短期(一年內)買賣頻繁的不動產加重課稅,並下令全國各地國稅局,針對轄區內的預售屋買賣加強選案,未完工即轉手者,土地將喪失免稅優惠,且全數要按實價課徵所得稅。

經濟日報/提供

行政院長吳敦義在立法院表示,國內房地產價格上漲並非全面性,不宜以全面調高房屋及土地公告價格方式解決。財政部高層官員也指出,房地產價格高漲若涉及炒作,才需要政府介入解決,包括短期內頻繁買賣的不動產,因公告現值一年調整一次,土地增值利益形同免徵,未來可以考慮透過加重課稅方式防堵。

官員說,不動產一年內頻繁移轉,不是常態,規避稅負的動機明顯,特別在漲價幅度較大的地區,可以要求地方政府對指定地區按月或按季調漲公告現值,公告現值調高,土增稅負自然會上升。若地方政府來不及調整公告現值,稅法上也可考慮對頻繁買賣案件,以稅率加成方式課徵土地增值的暴利稅。高層官員說,短期內多次買賣不動產的行為,財政部正研擬有效可行方式中。另外,國內預售屋受房地產熱潮影響,部分投資客在與建商簽訂預售契約後,未等預售屋完工即移轉所有權給第三人,財政部已下令國稅局展開嚴查。

財政部指出,預售屋未完工前移轉,若國稅局未進行查核,將完全無法掌握中間「過水」的投資客稅捐,以致鉅額售屋利益課不到。

財政部表示,鑑於預售屋並未完工,常理是不能移轉,但坊間既然已出現移轉買賣案例,國稅局一經查獲,應將視為是「權利」移轉,不是「不動產」買賣,現行土地交易所得免稅,房屋按評定現值的一定比率課徵所得稅的規定,均不得適用,稅捐機關應按實際查得交易價格,對出售預售屋所有權者課徵所得稅。

據指出,由於預售屋買賣契約多數訂明,未完工前的所有權若出現移轉變更情形,原所有權人會被處以罰金,因此財政部指出,要掌握這類未完工前即出售的預售屋買賣案件,實務上並不困難。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Wednesday, October 13, 2010

Untitled

美國印鈔救市 全球央行頭大
【聯合晚報╱2010.10.13 03:21 pm
美國聯準會可能會有新一輪資金注入市場,使得12日美國股市小漲,創下5個月來新高。
美聯社
就在亞洲各國忙於應付美國印鈔,引發源源不絕熱錢的防堵政策下,美國聯準會預告可能展開第二波量化寬鬆政策,讓原本重挫百餘點的美股全面翻紅、國際美元轉弱,迫使回貶一天的亞洲貨幣全面回升,泰國、韓國央行近期採取的積進管制熱錢動作,效果大打折扣,也讓台灣財政部研擬課徵熱錢稅,究能發揮多大效果,令人憂心。

事實上,美國量化寬鬆造成全球資金大泛濫,而新興國家、亞洲國家更是首當其衝成了受害國,就算巴西央行針對外資採取資本利得稅大幅提高一倍至4%、泰國央行宣布開徵熱錢15%債券稅,連菲律賓、印度、台灣也都透露不排除跟進,甚至韓國央行更是直接進行金檢、要求原幣匯入等管制也都無法遏止一波波熱錢持續流入亞洲市場,也無怪乎中國外匯管理局驚覺事態嚴重,撂下重話強調「人民幣匯改不等於升值」,將採取必要的管控熱錢手段。

央行總裁彭淮南雖在此次熱錢防衛上,已經利用了最邊際效益,以最省的子彈有效地防守台幣在此波亞幣升值中,相對穩定。但從泰國、巴西等國家採取的熱錢債券稅率,其效果似乎有限,因為只要市場有價差、有預期,熱錢就不會在意少少的4%或15%的資本利得稅。

因此,面對這一波熱錢來勢洶洶,真正的導火線還是來自「中、美匯率大戰」,從美國一連串的對人民幣升值施壓、及近日更不時釋放出聯準會可望再展開第二波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美國不停止「印鈔」、全球熱錢就不可能停止作怪,換言之,市場間也高度懷疑美國不斷地印鈔,多少也拌隨著「逼迫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間接促成亞洲貨幣全面跟進升值,「以鄰為壑」將美國內部製造出來的禍端、移轉到亞洲市場,以分散歐、美貪婪的貨幣摃捍操作引爆的金融風暴苦果,看來這場對抗國際熱錢的大戰,除非中國人行拿出更強大的抵制動作,阻止美國不斷升值炒作和印鈔動作,否則不管是泰國、巴西、或是台灣相以制定「熱錢稅」打熱錢,可能都將是無功而返。

因此,想打熱錢、阻升亞洲貨幣,中國對人民幣的強勢匯率態度,及對美國施壓的回擊,或許才是這波熱錢泛濫引發亞洲貨幣狂升的真正解決核心。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Untitled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曹操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Untitled

台韓擋熱錢 動起來
【經濟日報╱2010.10.13 03:38 am
泰國12日同意對外資課徵公債稅,日本說可能再次干預以阻升日圓,中國則再次表示人民幣不可能加速升值,這些都顯示亞洲為阻止貨幣急漲,已下定決心要阻擋熱錢,未來數月包括台灣和南韓在內的亞洲新興國家可能實施更多管制。

上周末的國際貨幣基金(IMF)未能化解持續升高的外匯緊張局勢,亞洲政府只好加倍努力擋熱錢,以阻升貨幣並維護出口的競爭力。台灣、印尼和南韓近幾個月都已祭出管制,以遏止貨幣漲勢。

為阻止已創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高價的泰銖更上層樓,泰國內閣12日同意對外資投資該國公債的資本利得及利息收入課徵15%的預扣稅。

美元兌日圓持續徘徊在15年低點,日本在各界勸阻下,仍表示必要時會再次干預匯市。北京當局則表示,匯改並不等於人民幣要升值。

由於亞幣仍持續升值,加上IMF會議未提出因應全球貨幣緊張情勢的辦法,面對熱錢排山倒海而來的新興市場可能祭出更多阻止投機資金流入的措施。

倫敦資本經濟學公司國際經濟學家葛里斯說:「未來幾個月可能出現更多具針對性的措施,尤其是IMF已表示支持新興市場管制資本。」

分析師說,南韓、台灣和印尼未來數月可能可能進一步規範資本流動,而印度和菲律賓最可能跟進。香港野村證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蘇巴拉曼說:「大多數亞洲國家正專注於這個問題,要是干預匯市和其他宏觀措施如管控房地產市場等,都無法阻擋熱錢,那麼資本管制就會是另一個可能的政策選項。」

分析師也說,具針對性的措施應該不至於嚇跑長期外國投資,最大的風險是亞洲各國可能相繼推出具針對性措施,只為了不在監管上屈居劣勢。蘇巴拉曼說:「我們擔心傳染效應,亦即一個國家率先實施管制,其他國家就會跟進,也就是以鄰為壑的問題。」

新加坡瑞士信貸印度及東南亞經濟主管普萊旺德福指出,亞洲國家將專注於吸引龐大投機資金的市場和產品,免得外資跑光。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Tuesday, October 12, 2010

Untitled

台灣歐肯係數居四小龍之末的省思
* 2010-10-12 * 工商時報
 行政院主計處日前公布的一份研究,揭示了台灣經濟成長與失業間的關聯性。根據此項研究,台灣經濟成長1個百分點,長期累積只能降低失業率0.10~0.16個百分點,也就是歐肯係數(Okun's coefficient)處於0.10~0.16之間。這項係數不但低於美歐多數國家,也居亞洲四小龍之末。歐肯係數意義重大,值得決策當局加以重視。

 歐肯係數的由來,是1960年代曾出任美國詹森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歐肯(Authur Okun),在研究二戰後美國經濟時發現經濟成長率每升高2個百分點,就會使得失業率下降1個百分點。這個經濟成長與失業變動關聯性揭示了失業對經濟的衝擊,同時也證實了一個適當的產業結構確有利於創造充份就業及改善失業;這個關聯性即著名的歐肯法則(Okun's law),而經濟成長率每提升1個百分點所能改善失業率的效果即是歐肯係數。

 依主計處這份研究估計,台灣的歐肯係數近十年大約介於0.10~0.16之間。這項係數不但低於美、德、法、英等十四個先進國家,也低於韓國的0.35、香港0.23、新加坡0.17。歐肯係數偏低說明今天台灣產業雖能創造可觀的GDP,但卻無法創造充份的就業機會,以致改善失業率的效果遠遠低於其他國家。

 台灣今天GDP成長難以帶動就業成長,究其原因,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其一是產業結構的問題,其二是三角貿易的問題。先看產業結構的問題,依民國95年的工商普查結果,科技業每投入1億元的資本只能創造6.4個就業機會,而傳統產業同樣投入1億元卻可以創造16.0個就業機會。從這兩個數字就可以明白,在台灣過度向科技產業傾斜的今天,歐肯係數低於多數先進國家,實非偶然。

 經建部門每每關心民間投資成長率有多高,但很少關心民間投資結構的問題。台灣民間投資這些年來約有60%~70%集中於電子科技產業,這樣的投資結構就註定了向電子業傾斜的產業結構與出口結構,自然也就註定了難以創造充份就業的勞動市場結構。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四小龍裡歐肯係數最高的南韓。南韓雖是電子產業大國,但產業結構相當平均,今年上半年半導體及面板占其出口比重15%,船舶占出口比重11%、汽車7%、手機及電腦家電9%,另外石化也占相當份量。反觀台灣同期間半導體及面板占出口比重已達30%,若再加上資通訊產品已達 40%。相較南韓均衡的發展,台灣產業可謂嚴重失衡。這樣的失衡不但使台灣總體景氣容易受國際半導體景氣的左右,也使台灣的經濟成長難以創造充份的就業機會。

 其次,隨著「台灣接單,海外生產」這類三角貿易的進行,台灣製造業的生產線大舉移至海外,創造就業的能量驟降。但是由於研發、接單及運籌仍在台灣,企業運籌的收入扣除成本後即三角貿易淨匯入,可以計入GDP。過去三年台灣每年的三角貿易淨匯入總在136~158億美元之間,占我國貿易順差高達40%~77%,已成為提升經濟成長的重要功臣。相較於科技產業,三角貿易所能創造的就業機會更為有限。隨著台灣向科技產業傾斜、向三角貿易傾斜,台灣的歐肯係數如何高的起來?

 台灣出口過度仰賴電子產業、三角貿易的經濟結構,我們近年來曾多次籲請政府加以重視。雖然政府的產業創新條例已取消產業別的賦稅獎勵,但是由於政府仍難以擺脫科技產業的情結,相關研發、人力、行政資源仍依舊集中在少數明星產業,情勢並未改變。如今政府雖提出六大新興產業、十大重點服務業、四大智慧型產業的產業發展政策,但產業發展重點如此龐雜,有重點等於沒重點。以數年前政府力推的十二項服務業行動方案風光開幕、悄然收場的經驗來看,若決策高層沒有昔日財經大員尹仲容、李國鼎那種開創經濟的使命感,這些產業發展方案終將一事無成。

 主計處所估計的這項歐肯係數,最近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但是我們認為這項係數明確呈現了台灣今天經濟發展的困境。如今經濟成長難以改善失業率已是無法迴避的事實,決策高層必須認真反省近年所提的這些產業政策,否則台灣僅存的一點經濟發展契機,也將被一堆華麗而空洞的政策、計畫、方案所消滅殆盡。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Monday, October 11, 2010

Untitled

遏阻養地 明年課稅【經濟日報╱2010.10.11 02:20 am
針對財團養地賺取增值暴利,財政部開出第一槍。明(100)年起,私有土地閒置未開發,但供公眾無償使用者,除非做為道路或公共通行巷道外,將不再提供免稅優惠,須全數改課地價稅,稅率自1%起跳。業者土地稅負成本將增加。

財政部已通函全國稅捐機關,著手清查轄區內閒置的私有土地,過去享有免稅的土地,明年開始均要發單課稅。財政部從嚴規範私有土地適用免稅的用途後,將使閒置土地的稅負持有成本大幅上漲。此舉形同中央政府率先對閒置土地開徵具有「空地稅」性質的地價稅,且全台各縣市一體適用。

近年房地產市場交易熱絡、價格飆漲,人民購屋痛苦指數再創新高,民意代表要求地方政府須開徵空地稅,以遏阻財團養地不斷推升地價的行為。財政部指出,明年起限縮私有土地免稅範圍後,除非私有土地用做公眾通行的道路土地,否則都不再擁有免稅特權,可收嚇阻之效。

財政部上周發函給全國稅捐機關,指出原符合修正前土地稅減免規則第9條「無償供公眾通行道路土地以外的私有土地」,行政院已同意修正,已不屬於免徵地價稅範圍,應自次年(即100年)起恢復徵收地價稅。但屬未辦理登記或無固定管理人的寺廟(如福德正神廟)原享有免徵地價稅的土地,只要實際使用情形未變更者,准予繼續免稅。

土地稅減免規則第9條原規定,供公共使用的私有土地可免徵地價稅。財政部指出,過去因未限制公共使用範圍,以致免稅優惠浮濫,私有土地藉簡單整地做為廣場、綠地或簡易公園,即享有免稅利益,失去土地資源充分利用目的,也有助長財團養地之嫌。

地價稅是採累進課稅,基本稅率為千分之10,所有權人的地價總額超過累進起點地價者,按其倍數自千分之15至千分55累進課稅。無償供公眾使用的私人土地,若不符合政府指定的免稅用途,明年起要比照一般土地課徵地價稅,稅率最低千分之10、最高可達千分之55。

閱報祕書/空地稅

根據土地法第87條的規定,凡編為建築用地,未依法使用者,即屬於「空地」。或土地建築改良物,價值不及所占地基申報地價20%,也會被視為空地。為促進土地資源充分利用,凡被列為空地者,政府可對地主開徵「空地稅」。

開徵空地稅屬於地方政府的職權範圍,在兩種情形下,可以行使課稅權。但全台目前沒有縣市開徵空地稅。

第一,直轄市或縣(市)地政機關對於管轄區內的私有空地,依土地法規定,有權劃定區域、規定期限,強制地主依法使用。私有空地經限期強制使用,逾期未使用者,政府可加徵空地稅。

屬強制使用而未使用者應負擔空地稅,最低不得少於應繳地價稅的三倍,最高不得超過應繳地價稅的十倍。

第二,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對於私有空地,依據平均地權條例規定,得視建設發展情形分別劃定區域,限期建築、增建、改建或重建。逾期未建築、增建、改建或重建者,政府可按該宗土地應納地價稅基本稅額,對地主加徵二至五倍的空地稅或照價收買。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Untitled

蘇永欽因何動怒 * 2010-10-11 * 中國時報
 立院上周審查司法院正副院長被提名人,過程平淡無奇,倒是場邊觀戰的司法團體,與副院長及大法官被提名人蘇永欽之間爆出火花。

 在立院投票前,民間監督司法院大法官人選聯盟公布評鑑結果,對蘇永欽的評鑑是「非常不適任」、「非常不推薦」。評鑑內容還引用蘇永欽發表過的文章,批評他有「保守反動的集會、結社及言論自由觀」。

 蘇永欽也相當不以為然的在本報發表文章,批評評鑑人將文章掐頭去尾,「好像完全不知道怎麼去讀一篇文章」。

 大法官被提名人為了數個民間團體大動肝火,背後凸顯的是國會的失職。一位未來的大法官,他過去任何的司法見解,理所當然是被檢驗的重點,美國第一位西班牙裔的女性大法官索托馬約,就因曾說過「一個富經驗的聰明拉丁裔女性,比白種男性更有可能做出好的判決」,而必須在國會聽證時大費周章的自圓其說。

 目前最迫切的案例是,已有地院法官針對現行集遊法是否合憲聲請釋憲,未來大法官有可能針對集遊法進行第二次解釋,蘇永欽的憲法見解,當然可以是國會討論的重點,可惜的是,國會沒有能力進行討論,否則,以蘇永欽的法學素養,經過國會的辯論,可能會比他發表文章,還能將理念說清楚。

 不論國會如何審查,也許結果都是一樣,但是過程無法令人滿意,因為立法院損失了一個難得的憲政教育機會。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Sunday, October 10, 2010

Untitled

士無氣節,則國勢奄奄以就盡。 —— 薛瑄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Untitled

Untitled

Untitled

海嘯期投資人大虧 泰力布轟諾貝爾得主是元凶
【經濟日報╱2010.10.10 04:54 am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即將在11日揭曉,但以《黑天鵝效應》一書聲譽鵲起的泰力布(Nassim Nicholas Taleb)8日卻說:在金融危機期間虧損的投資人,應該對瑞典中央銀行提告索賠,因為全球經濟走下坡,要歸罪於這個機構將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發表某些謬誤經濟理論的人。

泰力布8日接受訪問時說:「我要讓諾貝爾(經濟學獎)負起責任,因為金融體系崩壞導致工作或事業受損的人,都應提出告訴。」

泰力布說,風險模型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加持,結果害投資人蒙受損失,並導致納稅人的錢用來紓困。

泰力布點名1990年的三位經濟學獎得主:馬克維茲(Harry Markowitz)、米勒(Merton Miller)和夏普(William Sharpe),直指他們的投資組合理論和資產定價模型的研究有誤。

泰力布說:「一般人在用夏普理論時,嚴重低估所承受的風險,並使他們過度曝露於資產。」泰力布說他不是要怪三位學者提出這些想法,而是怪諾貝爾獎給予他們光環,否則他們的理論不會受到高度重視。

目前在史丹福大學商學院擔任榮譽教授的夏普說:「人們用(我的)這個理論並得出代數的數值預測,但他們帶入的數字不應由我來負責。」馬克維茲現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擔任金融教授;曾任芝加哥大學教授的米勒已於2000年辭世,享壽77歲。

泰力布在他2007年的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如何及早發現最不可能發生但總是發生的事》中提到,未預料到的事件可能會攪亂市場,並警告說銀行家過度依賴機率模型,卻輕忽了意料之外的大災難可能發生。

泰力布說:「假如其他人都不告,我會提告。」但他不願說會去哪或根據什麼提告。

曾任衍生性商品交易員的泰力布,目前在紐約大學教授風險工程,同時也是押注極端市場走勢的避險基金業者寰宇投資公司(Universa Investments)的共同創辦人。

諾貝爾物理、化學、醫學、和平、文學等獎項,是依諾貝爾(Alfred Nobel)的遺願成立,並於1901年開始頒發獎項。瑞典央行為紀念諾貝爾,在1968年成立經濟學獎。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Untitled

比誰老得快? 台灣勇奪世界冠軍
【聯合報╱2010.10.10 08:17 am
台灣不僅生得少,而且老得快!經建會援引聯合國最新資料,加入台灣數據分析後發現,台灣是全球「老得最快」的國家,預計在二○五○年趕上日本,並列為全球最老的兩個國家。

經建會預測,最快四年後全國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超過四十歲,十五年後進入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百分之二十的「超高齡社會」,五十年後,有一半的人超過六十歲。

國內婦女生育率屢創新低,今年一到八月出生人數只有十萬九千一百四十一人,再度改寫歷史新低紀綠。

由於出生人口銳減,經建會援引聯合國最新的全球人口預測數據,再加入我國資料加以分析後發現,國人平均年齡已節節升高,特別是國內戰後嬰兒潮族群,將在二○一五年開始進入退休年齡,國人老化速度將超越歐美各國,並在二○五○年趕上日本,成為全球「老得最快」的國家。

經建會指出,在二○五○年,日本與台灣的老年人口(六十五歲以上)占總人口比率,都將高達百分之三十八,並列全球最老的兩個國家。但日本花了六十年時間才達到,台灣可能只花四十年時間就「達陣」。

此外,現代年輕人連自己都快養不起,但扶養負擔還會愈來愈沉重。經建會預測,目前平均每六名青壯年(廿五到六十四歲的勞動力)扶養一名老年人;廿年後,將快速攀高為平均每兩個青壯年扶養一名老年人,五十年後,會變成每一名青壯年扶養一名老年人。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Saturday, October 9, 2010

Untitled

美扣扁宅 特偵代轉訴狀交致靚
* 2010-10-08 * 中國時報
 前總統陳水扁兒子陳致中今天出示特偵組傳票,對特偵組要傳訊他們夫婦與3歲女兒感到不滿;特偵組表示,只是代轉美國司法部通知扁家的訴狀,不是將致靚一家列被告。

 陳致中說,10月6日接獲特偵組10月4日發文給他、黃睿靚及女兒的傳票,不解特偵組何以要傳訊他的女兒,「女兒3歲,才讀幼幼班,話也說不清楚,特偵組太欺負人了」。

 特偵組主任陳宏達表示,由於美國司法部擬沒收扁家在美房產,因此透過台美司法互助,希望台灣司法單位代為將美方的訴訟通知書、民事告訴狀轉交給扁家。

 陳宏達說,法務部9月29日收到美方司法互助請求書後,請特偵組代轉,特偵組與陳致中聯繫後,陳致中表示沒時間北上簽收文件,因此以傳票方式囑託高雄地檢署,將美方文書送達陳致中本人。

 陳宏達強調,美國司法部請求台灣代為送達的訴訟文件,是以陳致中、黃睿靚、陳潔歆為受送達人,特偵組是根據美方要求進行通知,絕不是以陳致中之女陳潔歆作為刑事被告,更不是要以他們一家3人作為刑事偵訊對象。

 美國司法部因認定前總統陳水扁家族在美國紐約州及維吉尼亞州的2處房產,是用貪污賄款所購,7月間向美國當地法院提出民事訴訟,要求沒收扁家房產。相關訴訟日後將在美國當地法院展開。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Thursday, October 7, 2010

Untitled

IMF:明年全球經濟成長 降至4.2%
【經濟日報╱2010.10.07 02:50 am
國際貨幣基金(IMF)6日表示,全球經濟成長減速幅度將大於預期,因為先進經濟體在當前的主權債務危機中大幅刪減財政預算。IMF預估,2011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放緩至4.2%,低於2010年的4.8%。

經濟日報/提供

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市場的經濟成長率預料仍將傲視全球,而歐洲公債問題將持續衝擊工業國家的復甦。

根據IMF世界經濟展望(WEO)報告,美國明年經濟成長率下修幅度最大,由先前預估的2.9%降至2.2%。中國2011年成長率料將微幅下滑至9.6%,雖不如今年預估的10.5%,但仍舊動能十足。巴西2011年成長率預估為4.1%,遠低於今年的7.5%。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IMF預估,亞洲整體經濟平均成長率今年是7.9%,明年則因抗衡全球金融危機的刺激措施逐步取消,經濟成長率將減緩至6.7%。

台灣今、明兩年的成長率分別為9.3%和4.4%,香港是6%和4.7%,南韓是6.1%和4.5%,新加坡是15%和4.5%,印度是9.7%和8.4%,日本則是2.8%和1.5%。

IMF說,面對脆弱的復甦,經濟下行風險仍高。該基金指出,主權債務危機再掀波瀾,可能使復甦受到重大衝擊,未來兩年高達4兆美元的債務將尋求再融資,推升違約風險。IMF 說:「在日趨惡化的外部環境下,必須同時關注預算及競爭力問題,很可能重創經濟成長。」

雖然各國急需擬定刪減預算的具體計畫,以降低公共債務,但若經濟成長遠低於預期,IMF建議部分仍有財政空間的國家延後撙節支出計畫,不要急著勒褲帶。

IMF不滿20國集團(G20)至今尚未依承諾研商出有益於財政重整的中期計畫,表示「這項任務較六個月前更為緊急」。

IMF呼籲,永續穩健的復甦須謹慎規劃恢復經濟平衡的作法,兼顧國內及全球經常帳。富裕國家應加強民間需求,以爭取預算刪減的空間。美國等赤字國家須提振淨出口,而財政有盈餘的國家,特別是亞洲,則須減少淨出口。

IMF意有所指的提到,恢復經濟平衡只有一個途徑,就是讓被低估的貨幣有更大的匯率彈性,這番話顯然是衝著中國而來。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Untitled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週三表示﹐人民幣升值將有助於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從依賴出口轉向擴大國內需求以及家庭消費。但該組織同時也敦促亞洲其他國家允許本國貨幣升值。

IMF在其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報告中稱﹐除中國外﹐整個亞洲地區都需要採取一定的政策來支撐國內需求的可持續增長﹐其中包括適當允許本幣升值以提高國民收入及購買力﹐消除國內投資或消費面臨的結構性瓶頸﹐並提高非貿易或服務業的生產力等。

具體到中國﹐IMF建議政府對醫療保健、教育和退休金系統進行改革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範圍。同時該組織還建議中國對資本、土地、水以及能源等各種投入要素的定價機制進行改革﹐以降低企業儲蓄水平。

IMF將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今年以及2011年的增速預期分別維持在10.5%和9.6%不變。由於信貸增速的限制、財政刺激政策的退出以及房地產調控措施的出台﹐預計明年中國的經濟增速將繼續小幅回落。去年中國的GDP增長了8.7%。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Wednesday, October 6, 2010

Untitled

IMF chief warns on exchange rate wars
By Alan Beattie in Washington October 5 2010
Governments are risking a currency war if they try to use exchange rates to solve domestic problems, the head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has warned.

The comments by Dominique Strauss-Kahn came before the yen fell as a result of the Bank of Japan shifting towards quantitative monetary easing, cutting its key interest rate and proposing a new fund to buy government bonds and other assets.
EDITOR’S CHOICE
IMF girds itself for exchange rate battle - Oct-05
IMF says sovereign risk a threat to recovery - Oct-05
Martin Wolf: A currency war with China - Oct-05
beyondbrics: IMF a last resort - Oct-05
Call for new global currencies deal - Oct-04
Money Supply: Bundesbank nightmare - Oct-05

“There is clearly the idea beginning to circulate that currencies can be used as a policy weapon,” Mr Strauss-Kahn told the Financial Times on Monday.

“Translated into action, such an idea would represent a very serious risk to the global recovery . . . Any such approach would have a negative and very damaging longer-run impact.”

The yen dropped against the dollar on Tuesday after the BoJ announced its decision. Government bonds, stocks and gold prices all rose on the expectation that central banks of the world’s biggest economies would embark on a round of quantitative easing.

In recent weeks several major economies have taken measures to relieve upward pressure on their currencies. Japan intervened in the currency markets to sell yen for the first time in six years. Brazil has threatened intervention to hold down the real, and on Monday doubled a tax on foreign purchases of bonds in an attempt to reduce inflows.

Last week Guido Mantega, Brazil’s finance minister, warned of a currency war. “We have seen reports that some emerging countries whose economies face big capital inflows are saying that maybe it is time to use their currencies to try to gain an advantage, particularly on the trade side,” Mr Strauss-Kahn said. “I don’t think that is a good solution.”

Mr Strauss-Kahn was speaking ahead of the annual meetings of the IMF and World Bank in Washington this weekend, at which the troubled global economy and the imbalances in current account deficits are likely to feature prominently.

European policymakers said they had disagreed with Wen Jiabao, the Chinese premier, after meetings in Brussels.

Jean-Claude Juncker, chairman of the group of eurozone finance ministers, said there was a “divergence of analysi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European authorities. “We think the Chinese currency is broadly undervalued,” he said.

This week Mr Wen said China would buy Greek government bonds as a sign of confidence in the country’s ability to escape default. But economists said Chinese purchases of bonds would also push up the euro against the renminbi.

Copyright The Financial Times Limited 2010. You may share using our article tools. Please don't cut articles from FT.com and redistribute by email or post to the web.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Untitled

日本央行日本銀行五日召開的金融政策會議,認為日圓急速升值及世界經濟減速,讓日本國內景氣搖搖欲墜,因而緊急宣布降低利率,日本實質上再度降為零利率。

這是時隔四年三個月來,日銀讓零利率政策復活,日本人再度步入把錢存在銀行,幾乎連一毛錢利息都拿不到的景況。

日本銀行從四日起召集為期兩天的金融政策會議,出席的幹部認為,雖然日本景氣有緩慢復甦的徵兆,但因為日圓急速升值,及美國經濟減速,景氣改善的動向嫌弱,經濟成長率有可能下滑,可能大幅推遲日本脫離通貨緊縮的時期。

為此,日銀認定繼八月實施的金融緩和措施之後,必須實施更進一步的推動金融緩和措施,才能夠打破目前的停滯局面。日銀決定,將政策利率從現在的年百分之零點一左右,調降到百分之零至零點一的範圍,等於又回到實質的「零利率」狀態。

日銀並表示,這次零利率實施的期間,要等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率達百分之一程度的正水準(現在為負)後,才會停止。日銀的「零利率復活」,是從二○○六年七月、時隔四年三個月,再度導入此一金融政策。

另一方面,日銀為了讓各種利率降低,刺激投資市場熱絡,將設置卅五兆日圓的基金,以便購買國債、公司債以及上市投資信託與不動產投資信託等金融商品,將這些資產擔保後,以極低的利率供應市場資金。

日銀利用這種資產的購入方式,進行綜合性的金融緩和作業,是相當罕見的,等於以明確姿態向市場宣示,將以政策總動員的方式支持景氣全面復甦。

東京股市對日銀實施零利率政策表示歡迎,日經指數上漲一三七點七,以九五一八點七六作收,漲幅百分之一點四七。日圓匯率應聲下跌,價位在下午六時左右是一美元兌八三點三六至八三點三八日圓。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Monday, October 4, 2010

Untitled

人民幣遭圍攻 IMF總裁挺中 * 2010-10-04
* 中國時報IMF)總裁史特勞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周六出席會議時,表達支持中國貨幣政策的立場,並說自己對於大陸當局制定的相關政策「有信心」─應能引導人民幣幣值的重估調整。圖/美聯社

(IMF)總裁史特勞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周六出席會議時,表達支持中國貨幣政策的立場,並說自己對於大陸當局制定的相關政策「有信心」─應能引導人民幣幣值的重估調整。圖/美聯社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史特勞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周六出席會議時,表達支持中國貨幣政策的立場,並說自己對於大陸當局制定的相關政策「有信心」─應能引導人民幣幣值的重估調整。他更明確反對,各國將自己的經濟問題,歸咎中國的匯率政策。

 路透社引用史特勞斯卡恩的談話指出:「貨幣政策事關各國切身利益,人民幣的重估調整,不應成為其他國家掩藏自身問題的遮羞布,雖然,指定代罪羔羊最容易不過了。」

 國際貨幣基金與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 Group)年會本周六(九日)即將上場,七國集團(G7)財政首長將預先會面,人民幣與其他國家貨幣的匯率低估問題,勢必成為各國熱議焦點。

 已開發國家多認為,匯率的刻意低估會被一些國家,當作維護出口優勢的操控手段,全球經濟發展失衡的主因。美國財長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便主張,人民幣的弱勢政策,雖能增進中國出口業的競爭力,但也讓進口商品更加昂貴,民眾難以負擔,削弱世界經濟的均衡發展。

 但輿論也並非全然一面倒,《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九月中的相關評論就指出,中國的出口業優勢不在於低估的匯率,而是廣大的廉價勞工,也不能輕忽人民幣升值造成的出口衰退,對勞工生計與城市發展帶來的重大影響。

 FT並舉英、日兩國的例子,質疑美國的人民幣看法。除二○○八年英鎊的劇烈貶值,對於英國經濟的振興助益不大;上個世紀八○年代,日本放任日幣升值,更鋪陳隨後的經濟泡沫問題。該文還意有所指,美國也可能為應付鉅大的外債壓力,低估美元匯率。

 無論如何,觀察人民幣近日的匯率表現:九月份(對美元,下同)匯率上升一.七四%,匯率來到六.六九三六,不但是○五大陸匯改後的單月新高,六月人民銀行宣布更積極匯改後,人民幣累計升值約二%,也集中最近十個交易日,看似仍受國際批評影響。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Untitled

層層轉包 營造廠免責勞工負責?
【聯合晚報╱2010.10.04 02:57 pm
國道六號工安事故死亡的領班莊永和先被認定為外勞的雇主,今天又改認定為受雇的勞工。營造界人士認為勞委會死守勞基法,常與實務脫節,今天莊永和獲「平反」,無助於營造業界只標工程,再層轉包,把責任推給第一線工人的現象。

台北縣營造工會秘書黃馨慧投書媒體指出,營造工人90%以上都不是直接受雇於營造公司。亦即營造公司只有行政人員、沒有營造工人。台灣營造業的積習就是「轉包」,而且「層層轉包」,同時也將責任轉嫁出去,從雇主身分的直接負責變為連帶責任。於是,工人向營造廠承包工作,必須有勞工領頭,被迫成為「有雇主身分的勞工」,才能帶領一群夥伴上工養家。

黃馨慧指出,有能力承攬政府工程的資方營造廠,平時不必承擔社會責任、不用聘任營造勞工,轉包出去後,一旦工安意外發生,有雇主身分的小包工頭,要單獨扛著沒能力扛的直接責任,令人心痛,政府應正視勞工的苦情與處境。

高雄市勞工局主任秘書李煥熏坦承,這的確是營造業常見的「特殊文化」。他說,營造業層層轉包,把責任往下推的現象的確存在,但政府的法令不可能詳盡規範到每一個工作的特殊性質。

李煥熏表示,莊永和受雇於承包商,可能是包商找好工人請他來當工頭,也可能叫他自己去找工人,他就透過仲介或自己的管道去找,所以一定要先去釐清或查明到底是承包商找的,還是莊自己找的。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

Untitled

職場管理的12大妙招
【經濟日報╱2010.10.04 03:41 am
全球金融風暴不僅讓經濟陷入19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衰退、顛覆資本主義的立論基礎,也動搖了人們對企業和市場的信心。誠如麥肯錫公司的戴維斯所言:「我們不僅經歷另一輪景氣循環,也在見證經濟秩序的重組。」

經理人未來數年將受若干趨勢影響,諸如公眾對企業的整體信任已跌到低點、且可能會持續低迷一段時間;政府會日益干預經濟發展;未來數年更難融資;數十年來驅動全球經濟成長的美國消費者將縮減支出;亞洲勢力將持續興盛;而科技變革可能持續加速等。

謙卑的經理人知道自己無法解答所有問題,但他們有自信、也願意、並有足夠判斷力帶領團隊找到答案。華爾街日報濃縮當代管理學思想家的思維後,歸納出12個有助於經理人因應未來職場挑戰的管理建議。

1.保持彈性:經理人需要彈性化的組織架構,才能迅速調整因應新威脅和新挑戰;經理人也必須更常針對眼前環境調整任務、策略及目標。

2.求知若渴:經理人應隨時注意新知,尋找新資訊、情報和資料來源,才能迅速得知未來的挑戰;管理階層也應讓高級主管走出辦公室,直接接觸消費者。

3.保持謙卑:經理人不能總是認為自己知道答案,應該要彎腰聆聽忠言,不管這些話是來自員工、客戶、供應商、或是其他更了解市場動態的人。

4.勤於溝通:經理人睥睨員工、營運表現比外部溝通還重要的時代已經結束。他們必須負責帶領下屬向前衝,更要能接受各界批評,獲得員工、消費者、客戶和外部股東的支持,才能生存並茁壯。

5.備妥應變計畫:隨不確定性攀升,能事先預料到不測風雲的人將掌握優勢;確保手上擁有準備因應不時之需的現金和其他資源,將日益重要。

6.主動出擊:經理人看到問題浮現時,應立刻處理以免延誤解決時機,並要隨時準備迅速因應問題。

7.堅持真誠相待:成員間彼此完全誠實相待,是公司在瞬息萬變環境中成功的關鍵,所有人都要隨時進入狀況。

8.保持參與:現代經理人應該走出自己的辦公室。經理人經常與員工見面,不僅能帶給員工信心,更能蒐集必要情報。

9.維持扁平的組織架構:經理人和執行者之間充滿多層官僚階層的代價太過龐大,經理人會因此錯失危機處理時機。

10.交叉培訓人才:傑出經理人會把人才送至各領域培訓。經理人需要擁有多種技能的人才,才能根據局勢需求來重新部署人力。

11.評估團隊能力:公司員工要清楚了解自身能力輕重,經理人也須不斷重新評估團隊能力,確保自己能激勵、拔擢最佳員工,並迅速處理掉毫無貢獻的成員。

12.運用判斷力:即便是博士生建立的電腦數學模型,也沒辦法取代常識。我們就算不是火箭科學家,也都知道不能貸款給揮霍無度、或未能提供薪資證明文件的人。有些銀行家之所以能安度這次金融風暴,並非因為他們掌握精密的風險模型,而是因為他們保持冷靜。

Posted via email from ArkiLaw